主流影片轮番登台,现在《阿凡达》还没完全下去,《孔子》已经上来了。对这部国产大片,恶评居多。批评声音之一是不真实,包括孔家后人批评其盲目编造剧情,不尊重“圣人”。其实这种批评过于苛刻,要求创作的艺术作品完全真实而不虚构本无必要。

 

然而我们也的确从这部电影的产生看到了另一种不真实。电影《孔子》拍摄的背景,是基于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弘扬传统”、“国学热”、“孔子热”,可以说这部电影的产生,是这股潮流达到顶点的标志。这样一种把孔子捧到天上的潮流,是真的在尊崇孔子、想学习孔子吗…[详细]

真实的孔子不是“圣人”而是“丧家犬”

他就是个特别不满现实,想回到从前的知识分子

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孔子一生就在感叹这件事。他想回到从前,这个“从前”就是指西周,他认为那时候是好的,现在不好。所以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孔子:整理周籍,尊崇周公,回到周朝。

 

孔子当然也是了不起的,培养了很多学生,但那一代儒家都是把周公当做圣人的,包括宋明之前的儒家,并没有把孔子当圣人。孔子更是一个周公的“铁杆粉丝”,甚至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绍述先人之道而不妄自创作,坚信并弘扬古代的道理”。他的那些成就在他看来是传了周公之道,因此他可以算是先师而不是先圣。

他主张君主要“王道”,而不要“霸道”

他主张搞西周那一套,那么西周是什么状况呢?就是整个国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各路诸侯是儿子,周王像父亲,父亲对下仁爱,儿子对上尊敬。像慈父般的做君王,就是王道。而后世显然做不到这样了,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有一点慈父的样子,君是暴君,道是“霸道”

对于“霸道”的现实,他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犹如“丧家犬”

面对这种礼坏乐崩的现实,他感时伤怀,积郁难平,愤世嫉俗,疾首痛心。他在整理典籍中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抨击和对他所想象的西周黄金时代的憧憬,并表达了他要“兴灭继绝”、“克己复礼”、挽狂澜于既倒、复兴周公之道、重振“三代”文明的希望。然而这些希望不断破灭,满腔悲愤的孔子在“乘桴浮海”、“居九夷”的感叹中,怀着“吾道穷矣”、“哲人其萎”的愤懑,赍志以终。这种怀抱理想、不愿向污浊现实妥协、而又不得归宿者,犹如“丧家犬”,这其实是一个准确而且可以称得上很高的评价…[详细]

孔子的“圣人”形象是这样炼成的

真实的孔子显然不被统治者喜欢

孔子不是个趋炎附势、歌功颂德的人。他对当时社会和统治者,夸奖不多,指斥不少,尤其是对活着的统治者几乎没好话,统治者对这样的“哭庙骂殿”自然是很不待见的。

而且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是君主至上,扬忠抑孝,鼓励大义灭亲,爹亲娘亲不如皇帝亲。这与孔子推崇的温情脉脉式的社会关系南辕北辙,可以说有你无我。而“二千年来皆秦制”,可见真实的孔子已经不能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容。

所以孔子的主张全部被封杀,只剩下“修身养性”的《论语》

先是有“焚书坑儒”打出第一拳。后来孔子七世孙孔鮒对暴政忍无可忍,跟了陈胜反秦,与陈胜一同被镇压。再后来还有一些儒家宣传推翻暴君有理,宣传顺天应人,到汉景帝的时候也不让讲了。直到董仲舒的的谶纬之学,想对皇上保留一点“上天示警”的约束,但后来在曹魏到隋唐间皇上们又感不爽,下辣手杀了许多人,把谶纬禁绝,于是“上天示警”也不灵了。这下好了,只剩下“修生养性”的《论语》了。

于是孔子就成了一个以《论语》为代表的、“修身养性”的“圣人”角色

现在一提传统就指国学,一提国学就指儒家,一提儒家就指孔子,一提孔子就指《论语》,这样一个代表关系谬之千里。孔子的人生重心和价值体现都在整理周籍、宣传周道,与《论语》不搭界。只是因为“霸道”惹不起,“王道”搞不成,就只能玩“内圣”。而《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嘉言懿行”的书,恰好用作修身养性的指南。于是它的地位便日益突出,逐渐被当成了孔子的代表…[详细]

孔子被当成符号,时而踢开,时而捧回

学不了真孔子,学“圣人”也好,但其实都学不来

真实的孔子既不为人们所了解、也不容易学习,那么退而求其次。学习“圣人”也是有好处没坏处。因为现在的学“圣人”,就是指学《论语》——学仁义道德。

然而仁义道德其实并不是只有儒家讲,外国人也讲(黑格尔看到《论语》就视为浅白的“大实话” ),其它的什么“家”也讲,并不具有什么特色,而是再普通不过的说教。如果没有儒家的时候学不会,现在有了儒家又能改变多少呢。孔子或者儒家的实际价值已经不大,而符号价值却不小。

历史上孔子屡屡归去来

金人攻破汴梁时,表现残暴,对文化极不尊重。曲阜孔门袭封衍圣公的孔端友随宋室南渡,在浙江衢州繁衍了南宗。沦陷在金人铁蹄下的曲阜成为南宋士人的伤心地,所以张孝祥在词中吟道:“洙泗上,弦歌地,亦腥膻。”后来,金朝却又都尊孔了。这种初期反孔,屁股坐稳后尊孔的事在历史上屡屡出现。

他更多时候只是符号

孔子的归去来,证明了孔子作为一个符号的事实。历代尊孔,甚至可以说作为一种“国教”,看重的显然不是真实孔子的主张,而是那套仁义道德。看重并不代表真的要那样做,而是要那样说。用现代的词讲叫“包装”。当孔子被踢开时,是作为旧朝象征、复古思想;而当然,终究又会被捧回的…[详细]

结语:

尊孔学孔之人,从了解孔子开始,可否?
我来说两句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新闻立场

你怎么看待当前的“孔子热”
支持

反对


0%
0%

相关专题

穿清朝官服滑稽诵经

如今盛行的“复古拜孔”,多半只有赶时髦之表…[详细]

相关阅读

孔子学院是大国慷慨

对于孔子学院的跃进扩张,很多人表示了异议…[详细]

专题调查

加载中...

联系我们

010-62671143 153678152@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专题评论部 
本期责编:刘彦伟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