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四川省内江市发生车祸,死者张厚明并非当场死亡,120却将其拉到殡仪馆冷藏。车祸5小时后其家属发现亲人未死,再次抢救无效才死亡。对此,内江卫生局长称其很可能是“被颠簸而导致活过来了”。医院承认失误但表示无刑责。…[详细]

 

实际上,“颠簸复活术”的背后,映射的是医疗卫生系统中漠视生命现象的普遍存在,由于部分医生的职业失贞与医德沦丧,本来的白衣天使在现实中却常常以白无常的形象出现。而正是这种长期对待病患的冷漠与草率,让“死而复生”这种人间奇迹成为了必然。

草率认定死亡,是120急救的老问题

东莞120急救医生误诊 车祸伤员变死者

在东莞打工的谢小英遭遇车祸,120急救医生检查后,告诉谢的丈夫杨军,谢小英没得救了。但是医生走后不久,一名围观者发现谢的手还能动,现场惊呼:“她还有救!”经过抢救,谢小英已脱离危险。

在本次出诊中,120急救医生没有带急救设备下车,仅仅用手电筒照了下伤者双眼,并用听诊器进行了听诊,检查全过程不超3分钟。 …[详细]

急救医生草率认定死亡 乐清120遭遇“急救风波”

51岁的赵海正赶着上班,突然,在车内的他不省人事。事发地离乐清市人民医院约2公里路程,在有人拨打“120”后,急救车过了20多分钟才赶到。随车医生从下车到准备离开,花了1分19秒,认为人已死,回天乏力。

在本次出诊中,120急救医生走到车子边,也没打开车门,直接从窗户位置,伸手摸了摸驾驶员的脖子,然后看了一下瞳孔,说人已经死了。也没进行其他急救措施,直接坐回了急救车内。 …[详细]

华阴人民医院“120”抢救落水少年不力遭质疑

一个13岁的男孩,在邻村的洼地洗澡时溺水,装砂石的工人把孩子救了上来。120来后看了看,没有实施任何抢救措施就走了。而之后群众发现孩子还有微弱呼吸,脉搏还微弱跳动,再次拨打120,这时已经过了两个小时,经过一个小时抢救后,男孩而医治无效死亡。

在本次出诊中,120急救医生用钢笔一样的东西把孩子眼睛照了照,用听诊器听了听,说人不行了,没有抢救就走了。 …[详细]

家属质疑120人员仅抢救7分钟即宣布病人死亡

成都锦江区某学校教师张蓉称,其母日前在绵阳火车站晕倒,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出诊的医生赶到后,只进行了短暂抢救即宣布死亡。张蓉认为,到现场两三分钟就宣布病人死亡,急救人员的抢救存在问题。

在本次出诊中,120急救医生接上氧气后,发现患者心跳并未恢复,在没有使用心电等有关仪器的情况下,便宣布患者死亡。 …[详细]

“颠簸复活术”的必然性,正是基于漠视生命的不断“试验”

出诊的120随车医生,根本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抢救

判定张厚明“死亡”的内江市中医院急诊科医生石凌承认,当时判定张厚明死亡的主要依据是心跳、脉搏等5项死亡判定标准,但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抢救(对失去生命特征的伤者再进行半小时急救是行规,也是该院对急诊医生的硬性规定)。但在出诊过程中,石凌并未对“死者”张厚明做过任何急救措施。石凌解释说,因为另一伤者张海波“救活的希望更大一些”。她说,这是根据现场情况判断后的选择,并坚信“自己的判断无误”。

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为石凌开脱。因为按照石凌的逻辑,应该是“先救谁与后救谁”,而事实上,她根本是“先救谁与不救谁”…[详细]

在“救活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便出具了死亡通知书

石凌说,去抢救张厚明已经没有意义,“我认为是不需要再进行抢救了,即便再进行救治,不说是100%,但是至少被救活的希望渺茫。” 同时,“死者”张厚明被抬上了开往殡仪馆的车。

可见石凌很清楚,张厚明只是“希望渺茫”,而非确定死亡。但这时她开出了这样的诊断结果:病情判断:死亡,“就地处理”。

而当“死者”被第二拨赶来的医生从冰棺中的尸袋里拉出来进行检查时,检查结果却是:体温36.8摄氏度,脉搏74次每分钟,呼吸18次每分钟。 …[详细]

所以,“颠簸复活术”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医疗卫生系统,尤其是120急救系统的医生们,有着草菅人命的“良好传统”。这种明显失职导致的“医疗奇迹”根本没有任何偶然性,生与死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在这些错判漏判的病患中,有的可能真的已经死了,有的可能其实还活着,有的可能本来活着因为耽误又死了,甚至有的活人可能被直接送进了火葬厂。

既然不是新事物,“颠簸复活术”因何广受关注?

公权力介入,让单纯的纠纷具备了成为热点新闻的资质

内江的这起医疗事故,看上去是如此的扑朔迷离。这种复杂,除开伤者“死”而复生,继而复死的怪诞,就在于特警介入和官方以“摆平者”面目强势出现,让这样一起简单的纠纷充斥着权力的魅影。

在处理纠纷中,权力本该是“协调者”,公正而不偏私,理性而不盲目。但本次事件,让人看到权力参与纠纷时并非是以公允的姿态,其行为与表态都在为医院帮腔,而压制受害方的利益。 …[详细]

地方官员语不雷人死不休,让普通的社会新闻上升为网络热点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有一个名为“2009官员十大雷人语录”的贴子,着实让网民们开了一把眼界。而就在进入2010年刚刚不到10天的时候,就有官员挺身奉献,为网民编撰2010官员雷人语录开了一个好头。

无论是为了淡化处理、尽快了结事件,还是为了利益考量、不能引火上身,或是为了留出余地、让上级领导放心。无论如何,官员出口雷语一是压根没有考虑死者家属的感受,二是视广大网民的智商于无物。这轻佻无稽的辩解话语,为整个事件的悲情氛围染上了一层无厘头的色彩。

惩罚不到位是造成急救系统屡次误诊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这类事故接二连三,前车之鉴的效力为何缺乏威慑?

在《刑法》第335条医疗事故罪规定中,并未对“医疗事故”、“严重不负责任”这两句外延很宽的词汇,作出具体说明,也未有相关权威的司法解释,存在语义模糊不清等缺陷,很容易与一般通过行政、民事调整的“医疗事故”纠纷混淆,也无法划清医疗责任事故犯罪与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和技术事故的界限,在法治实践中难以让司法部门分清罪与非罪的区别,因而在这么多年的实际操作中,医疗机构所发生的一切大小医疗事故,均统统归纳到行政、民事调整处理的范畴,以致《刑法》335条形同虚设,无法起到惩治医疗犯罪的作用。

因而,在近年来引起网民热议的医患纠纷中,医院方不仅在描述事故时纷纷轻描淡写,在为自己辩护时更是理直气壮。加之缺少信息透明,缺少协调机制,甚至缺少投诉对象和渠道,发生医疗事故之后,人们很多时候不知道找谁解决,怎么解决。一头雾水的外行常常还没有进行到正式程序,便已败下阵来。

由于难以依法追究严重不负责任的医务人员的刑责,众多前车之鉴并没有对其它医务人员起到有力的警示作用。在120急救系统接连不断进行“草率定死”试验的背景下,“颠簸复活术”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了。

结语:

正当我国医改全面启动、各项工作进展有序的形势下,“颠簸复活术”的发明却不啻于一个巨大的警钟。人民已经不敢奢求“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只求在需要救命时按下的120号码,不是把自己彻底葬送的死亡之路。
我来说两句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新闻立场

你认为,起死回生的事件还会再次上演吗?

0

不会

0
0%
0%

相关话题

120也“挑活”?

救护车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详细]

相关新闻

关键热词

专题调查

加载中...

联系我们

010-62671538 ageoflegend@QQ.COM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网专题评论部 
本期责编:李慧翔
关于腾讯 |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Tencen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