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台湾有过多少“密使”?

周恩来说:“蒋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名和利。利的问题,只要把台湾归还祖国,国家是可以补助的。名的问题,当然不只在台湾,而在全国。荣誉职务很多,可以解决的。” …[详细]

1950年,蒋经国命李次白秘密前往大陆,以缓和大陆攻势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马英九将分别以“大陆领导人”、“台湾领导人”身份,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现任领导人第一次会面,被国内外高度关注。解决台湾问题,一直是两岸政府的夙愿,即使是在冷战最激烈的时期,彼此间的秘密接触也没有间断过。

1950年,大陆战事基本平息,毛泽东等着手谋划武力攻台。蒋经国命李次白前往大陆,试探中共对台政策。蒋经国嘱咐说:“现在国共合作,我看希望不大。”“你是陈毅至亲,我看可以深谈。最低限度,希望不进攻台湾。”李次白毕业于黄埔6期,哥嫂都是中共党员,妹妹嫁给了陈毅的胞兄陈孟照。当时攻台箭在弦上,陈毅对李次白的到来并不在意,回答:“国共合作的话题,现在先不提。现在提为时尚早,以后会有机会的。”随着朝鲜战争爆发,攻台计划搁浅。①

朝战结束后,大陆转向“和平解放台湾”。1955年4月,毛泽东要求参加万隆会议的周恩来“可相机提出在美国撤退台湾和台湾海峡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1956年7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平解放台湾的指示》。②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阐释了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立场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阐释了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立场

1956-1959年,曹聚仁奔走两岸,传达周恩来意见:决不是招降

在这种情况下,作家曹聚仁(原中央通讯社记者,在赣南协助过蒋经国),表示愿意做两党桥梁。1956年7月,曹聚仁被获许以新加坡《南洋商报》记者的身份访问大陆。

曹聚仁受邀在颐和园参加餐叙时,问周恩来,“‘和平解放’的票面票里的实际价值”各有多少。周恩来回答:“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完全相符合的……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周恩来特别说,“中共的政策,说过什么,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从来不用什么阴谋,玩什么手法的。”③当年10月,毛泽东也接见了曹聚仁。

台湾方面做出回应,蒋经国命其在赣南时的亲信王济慈同曹聚仁联络。1957年曹聚仁往来于香港、北京之间更为频繁,多达6次。这一年7月,曹聚仁给蒋经国写信,报告了在大陆的见闻。曹在信中说,“毛主席、周总理的威望,还在胜利的初期老人(指蒋介石)所得万众拥戴之上……全国人民对政府不无怨言,但人民都相信毛主席、周总理关心他们的生活。”“聚仁认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承认中共担当建国的总工程师……我们不要期待国际大变动的局面。”言而总之,“今日解决台湾海峡问题,除了和平谈判以外,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可寻,看来是不会有的了。”

王济慈带来台湾方面的反馈,说“老人嘱聚仁多向大陆巡游,增加彼此了解”“嘱聚仁耐心等待,老人并未切断联络线。”④但由于大陆政治环境变化,曹聚仁在1959年最后一次到访大陆后,直至1972年去世,再没能充当两岸信使。

曹聚仁与邵力子在一起曹聚仁与邵力子在一起

50年代末,台湾屡派密使摸底,大陆承诺:台湾政务仍归蒋领导

在曹聚仁居中传话的同时,台湾方面也在考虑派人直接同中共对话。1957年初,蒋介石召见主持国民党在香港文宣工作的许孝炎,向他征求人选意见。许孝炎遂提出3个身在香港的人作为备选,即原“立法院长”童冠贤、原“立法院秘书长”陈克文和现任“立法委员”宋宜山。蒋介石最终选定宋宜山。宋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一直在党部工作,对国民党向来“忠贞”。同时他是国军被俘将领宋希濂的哥哥,可以探亲名义前往北京。⑤

宋宜山在北京得到周恩来的接见,并同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及负责对台工作的罗青长会谈。李维汉代表中央提出,“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统一后,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台湾的政务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前往干预;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务的领导。但外国军事力量一定要撤离台湾海峡。”其后,宋宜山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看望了宋希濂,参观了石景山钢铁厂、四季青农业合作社、故宫等地。返港后写下1.5万字的访问报告,呈交蒋介石。⑥

宋宜山不是当时唯一的台方密使。长期从事统战工作的童小鹏回忆,60年代初的几年,“蒋介石利用我们宣布与台湾谈判的公开号召,派一些人员来大陆摸我们的底”“通过各种名义和各种关系派了一些人到大陆,说要与中共高层接触。有一次派了4个人来,3个到北京,1个驻香港。毛泽东和周恩来也会见了其中一些人。毛泽东和周恩来都说这些人带来了各种消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论是真是假,是虚是实,一时也判断不清,我们要心中有数,以假当真,假戏真做,最后弄假成真。”⑦

获得特赦后,廖耀湘(右二)、杜聿明(右三)、宋希濂(左一)参观焦庄户地道获得特赦后,廖耀湘(右二)、杜聿明(右三)、宋希濂(左一)参观焦庄户地道

60年代,章士钊三度赴港秘密“带话”:台湾可如陕甘宁特区

为了加强同台湾方面的联系,大陆还通过张治中、傅作义、章士钊等,替毛泽东、周恩来传话。1960年7月,章士钊奉命前往香港,由秘密渠道向台湾高层带话。周恩来指示,在香港与台方人士会谈时,“将以下意思透露过去:蒋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名和利。利的问题,只要把台湾归还祖国,国家是可以补助的。名的问题,当然不只在台湾,而在全国。荣誉职务很多,可以解决的。中共自有善处。既有台湾之实,又有全国之名,不比只做台湾一个小头目,而且美国迟早要换掉更好吗?但蒋大概是要等到同美国的矛盾要爆发时才会选择的。美蒋的矛盾总是要爆发的。”⑧

这次章士钊还带着“最低和最高两种”条件,“前者是暂时什么都不谈,双方先作有限度接触,诸如互相访问(官方或私人团体均可),通邮、通电,然后再通机、通航;后者则同意给台湾以类似当年陕甘宁特区的地位,可以拥有自己的政府、军队、党组织,经费亦可由大陆负担,只要求台湾承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⑨1962年、1964年,章士钊又两次赴港,被媒体称为中共的“和谈专使”。

两岸间的这种交流被随后爆发的“文革”打断。1966年,“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在《人民日报》重现。直到1973年,毛泽东又突然对章含之说起,希望章士钊能再去香港,促成国共和谈。当时章士钊已经92岁,章含之觉得“他年龄太大,恐怕去不了。”毛泽东说:“我们如果准备得好一点,是不是还可以去呢?譬如说派个专机送去?”于是命周恩来安排相关事宜。章士钊知道后,“很高兴,说毛主席懂得他的想法。”⑩章到香港后,没来得及活动,就去世了。

章士钊和毛泽东在一起章士钊和毛泽东在一起

80年代以来,贾亦斌、南怀瑾、李光耀等,均为两岸充当过密使

改革开放后,大陆加大对台统战力度。1982年,时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一封公开信,力言“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劝蒋经国:“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身在美国的宋美龄回了一封带有“训诲”色彩的公开信,蒋经国本人没有回复。

蒋经国在大陆时的好友贾亦斌,时为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则通过秘密渠道,同台湾方面建立了联系。1981年,曾任蒋经国机要秘书的《新香港时报》社长沈诚,收到大陆希望他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邀请书。蒋经国许可后,沈诚前往大陆,得到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的接见。1987年,沈诚再度以密使身份赴大陆前,面见蒋经国,建议突破其“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蒋经国说“暂时还只能采取‘官民有别’政策,对纯粹民间之接触交流,政府新的‘三不’政策是‘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同以往相比,蒋经国的新“三不”政策有了很大进步。国家主席杨尚昆接见了沈诚。(11)

贾亦斌后来回忆,他曾同蒋经国的密使有过一次长谈(可能就是沈诚)。来人问贾亦斌“大陆对和谈有没有诚意?”“你可不可以沟通?”贾亦斌回答:“确有诚意”,“我这个人没有别的本事,就是老实、不讲假话,因而有一些朋友,应该可以沟通”。贾亦斌随后反问:“经国先生有没有诚意?”沈诚回答:“经国先生有诚意。”“一是美国人在压经国,想把他换掉……他与美国的矛盾始终得不到缓解……二是台湾内部也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如老兵要求回大陆探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同大陆接触,所以他确是认真的。”

蒋经国去世后,沈诚以“涉嫌叛乱”被起诉,两岸联络中断。贾亦斌在香港找到南怀瑾,希望为两岸和谈开辟一条新通道。贾觉得“南怀瑾与李登辉能够说得上话”。1990年12月,贾亦斌陪同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代表杨斯德,同代表李登辉的“总统府公共事务室主任”苏志诚,在南怀瑾香港家中首次会面。不过,南在两岸密使会谈时“拍照录音”的行为,引发了台湾方面的不满,大陆方面也感觉南“太复杂了”,这条联络线没有维持太久。(12)

1993年“汪辜会谈”,为之秘密牵线搭桥者,乃是为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国台办原副主任唐树备回忆:“这要从1992年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新加坡说起。杨主席在与李光耀会谈时说,海峡两岸谈政治问题,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谈经济。李光耀立刻问杨主席,能不能把您的话转告给李登辉?杨主席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之后,据我驻新加坡大使馆转达李光耀的通报称,他专程到台湾,将杨主席的话带给了李登辉。一段时间之后,李光耀又告诉中国大使馆,李登辉同意两岸对话,由两会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谈经济,地点就在新加坡。”(13)

总体而言,进入90年代后,两岸沟通已逐渐走向公开化、正规化。当然,密使也未完全消失。2010年,曾任台湾“国安会秘书长”的苏起,就曾对媒体爆料,“称两岸之间除了两会(大陆海协会、台湾海基会)联系机制外,还有不能公开的秘密沟通管道,加起来有二十几条。”(14)不过,因档案尚未公开,其情形难窥全豹。

1978年,李光耀在新加坡机场欢迎邓小平1978年,李光耀在新加坡机场欢迎邓小平

注释:

①⑤李松林编:《中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考察》,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64、65页;②贺之军:《五○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战略’形成初探》,《台湾研究集刊》1996年第3期;⑥⑦⑧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72—279页;③曹聚仁:《颐和园一夕谈》,最初发表在《南洋商报》上,收录于《北行小语 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新中国》,三联书店2012年,第111、112页;④李立:《台海风云:20多位部长级领导口述海峡两岸重大事件纪实》,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240—242页;⑨杨亲华:《1978年前海峡两岸谋和足迹实录》,《炎黄春秋》1997年第8期;⑩章含之:《风雨情:忆父亲,忆主席,忆冠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69页;(11)戴兴仁:《三次重大调整 核心一脉相承》,《集美革命史话2》,第87页;(12)裴高才:《两岸密使贾亦斌、南怀瑾:“九二共识”搭台人》,《情系中华》2013年第5期;(13)唐树备口述:《“汪辜会谈”背后的故事》,《今日中国(中文版)》2009年第3期。(14)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两岸密使"越来越清晰 陈水扁曾通过密使"灭火";2010/05/21。

投票区

杨津涛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