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3期 2018-09-13

中国人一年究竟要喝掉多少油?

魏巍  

讲道理

2259
导语

最近,有网民提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太依赖豆油了,而且在中国食用油结构中,大豆油占了差不多一半的比例,能不能平时少吃点油,这样就能减少大豆的进口量了。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详细]

中国进口大豆都做什么用了?

不夸张的说,除了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绝对是和中国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粮食品种之一。

2016年,中国十大进口货物,按照金额计算,大豆在所有品种中位列第六,在所有农产品中位列第一,甚至进口金额比医药品还要高。

中国在大豆国际贸易中的占比超过60%,2016年进口共计8391万吨,国产大豆产量为1300万吨,中国怎么会需要这么多大豆?

大豆在中国的主要用途为食用和油用两个方面。食用就是做豆腐、豆浆等豆制品;而油用就是榨油。食用大豆约占大豆总消费量的1/10,国产大豆即可满足。而进口大豆主要就是用于榨油,同时榨油剩下的固体叫做豆粕,是饲料基本的原料,被养殖业广泛使用。

果壳网作者、农学博士“飘飘37”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其实我们消费的鸡鸭鱼肉蛋奶背后,都是成吨的豆粕饲料,看看中国这20年动物蛋白、油料消费的增长量,就不难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大豆了,让人们哪天想吃肉就吃肉的生活,不是靠以前那样用剩饭剩菜猪草就能喂养的起了。”

中国大豆需求量这么大,能不能靠自己种植?先来看两张图:

不难看出,国产大豆的产量一直是有波动的,而国内大豆的需求与日俱增,只能依靠进口了。2016年,大豆进口量为8391万吨,自产量为1300万吨,总量为9691万吨。

根据黑龙江农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9日消息,大豆新品种“黑农84”亩产280公斤,而实际平均亩产则要低不少。如果国内大豆需求全部自给,就算按280公斤亩产计算,9000万吨一年的大豆大约需要3.6亿亩耕地。

中国到2015年共有耕地20.25亿亩,到2017年稻谷种植面积约4.5亿亩,小麦种植面积约3.6亿亩。也就是说,国产大豆替代进口大豆的部分需要占全国耕地接近18%,和小麦相同。

所以,在中国要种出这么多大豆仅土地就难以满足。大豆危机解决了,小麦危机、玉米危机等等就会接踵而来。

另外,进口转基因大豆相较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出油率一般都能高出3-5个百分点。大豆出油率每高出一个百分点,加工一吨大豆的收益就能够增加150元。

全球最主要的大豆出口国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中国国内大多是散户种植,平均种植面积一般只有几亩,三国豆农的平均种植面积高达2000亩,高度机械化。这也导致美洲的大豆,跨越太平洋运到中国,每吨价格比国产大豆还要便宜一百多块钱。

中国人少吃油能减少大豆进口吗?

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国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1000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超过3000万吨,而2016年食用油的自给率仅有32.9%。

在总消费急剧增长的20年时间里,豆油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2002年以前,菜籽油是中国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并且区域特征显著:东北消费豆油,长江流域消费菜油,部分南方地区消费花生油。

而从2003年以后,豆油成为消费量最大的食用植物油,并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已占据中国食用植物油的半壁江山。

除了榨油的大豆需要进口,食品工业用的棕榈油全部需要进口除了榨油的大豆需要进口,食品工业用的棕榈油全部需要进口

既然如此,是不是因为中国人吃油太多了,所以才必须进口那么多大豆?

是不是吃得太多,先看纵向对比。2016年,中国食用油人均消费量是24千克,这一数据比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低了10千克,而与中国大陆有着相似饮食结构的中国台湾地区,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也达到了30千克/年。

并且,就算是以健康的“地中海饮食”闻名的以色列,人均食用油消费量每年也有27.38千克。所以说,纵向对比来看,中国的食用油消费量算不上很高。

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消费并不等于“吃进”,因为还有相当多的食用油,例如棕榈油等,是用于煎、炸等食品加工(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方便面面饼加工)和工业使用。

而《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值更接近于“吃进”这一标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上的数据,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为10.6千克,折合每天29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上推荐,每天食用油的摄入量应该控制在25克-30克,中国人在食用油的摄入上并未超标。

所以,无论从相对值还是绝对值来说,中国人吃油都算不上特别多。更何况,根据统计年鉴上的数字,全国居民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从2013年-2016年基本持平,中间还有个别年份略有下降,北京、上海的食用油消费量都是低于全国平均值的,也说明中国人在吃油这件事上越来越理性。

如果食用油完全自给的话,那么就需要中国人将食用油消费量降至1000万吨,也就是1996年左右的生活水平;如果只减进口大豆榨出的油,那也意味着中国食用油将减少将近一半,回到2003年-2004年左右的生活水平,很多城市人可能觉得差别不大,但对于不少农村地区,生活差别可就大了。

说到底,中国人“减少吃油”的空间并不大。

进口大豆还解决了中国人蛋白质来源的问题

前文已经说过,除了榨油,进口大豆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制作豆粕,而豆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饲料。

中国家庭的食品消费以前以植物产品为主,现在已经多样化,肉类产品(牛肉、猪肉和家禽)和乳制品的消费量增加。到2013年,每个居民每天总可用食物量接近3000大卡,其中包括高比例(20%以上)的肉类卡路里。

1985年至2015年,猪肉产量增加了3倍,目前仍是中国主要肉类产品,占肉类总产量的57%。家禽产量增加了18倍,牛肉产量增加了15倍,羊肉产量增加了7倍。而这种增长,靠以前那种剩饭剩菜或是猪草之类的养殖是做不到的,必须依靠工业化的饲料,豆粕就是最主要的原料之一。

有人会说,正好现在提倡健康饮食,减了油之后再少吃肉,生活更健康了。这是建立在中国人吃肉超标的基础上,但这一印象准确吗?

世界各国的肉类消费,包括牛肉、猪肉、禽类和羊肉世界各国的肉类消费,包括牛肉、猪肉、禽类和羊肉

中国人的吃肉量无法与西餐世界的国家相比,这是很正常的。而与饮食结构有相似之处的东亚国家韩国、日本相比,中国与韩国的肉类消费水平接近,比日本高一些。

不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在水产品的消费量上,韩国人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人均每年的水产品消费量为58千克,在主要国家中排第一位。日本人均每年的水产品消费量为50.2千克排名第三。中国则要低一些,为39.5千克。

从这两个数据也可以看出,与饮食结构相近的国家对比,中国的肉食类消费算不上有多高。而肉食类的消费,除了为中国人提供了必要的脂类来源,也是中国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要知道,糖类,脂类,蛋白质是人的三大营养物质,人类必需每天摄入一定的脂类和蛋白质,不摄取脂质会影响细胞膜的形成等一系列需要脂质的代谢过程,对健康不利。

所以说,无论是食用油还是肉类,出于对自身健康的担心,可以对摄入总量进行控制。不过这两类中国人的摄入量都算不上特别高,同时也是身体健康的必需品,所以其实减量的空间也不大。

当然,还有很多人觉得,中国人越来越胖就是因为吃得太“油腻”。饮食结构确实对身材有影响,所以适当的“限盐限油”是必要的,不过造成中国人身材走样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运动。

世卫组织2018年9月初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20-59岁的成年人中,有足够休闲时间运动的比例人数仅为22.8%,也就说71.2%的20-59岁的中国人运动量不足。所以,对于想着如何吃得更养生的中国人来说,动起来比每天生吃茄子皮要养生得多。

少吃油也无法降低大豆对外依存度,那该怎么办?

提出这个问题讨论的网民也是担心,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太高,会影响粮食安全。

有行业从业者在问答网站知乎上说:“如果仅仅单纯从口粮消费的角度来说,中国要养活13亿人口,是没有问题的,完全是可以自给自足。但如果加入工业消费和饲料消费,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农业产能来说,很难达到足够的自给自足。”

具体到大豆这个问题上,“中国想要维持大豆较高的自给率已然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强行减少进口,那些以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都将受到重大的影响,甚至影响民生。”说真的,中国人真的过上想吃肉就吃肉的日子,也就最近十几年的事情。

既然进口大豆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可以通过多元化来分担风险:

渠道可以多元化,分散更多的国家进口;

食用油结构多元化,降低豆油在食用油结构中的比例,菜籽油是一个选择,并且近两年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等等,不过比例很小;

最难的是饲料的多元化,豆粕的很多替代品都缺乏竞争力,不过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中国饲草产业快速发展,可在一定范围内替代豆粕。

办法还有很多,至于让人少吃油、少吃肉,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