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1期 2018-08-14

虹鳟“冒充”三文鱼挨骂,利益团体别觉得自己委屈

丁阳  

洋洋得义

2259
导语

在今年5月份有专家表示“虹鳟也是三文鱼”挨了喷之后,相关利益集团包括商家、行业协会乃至一些地方政府依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布了《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而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把虹鳟也列为了三文鱼。这个标准毫不意外地,一出炉就遭到舆论的集火攻击。然而冒着骂声也要这么做的相关团体,也是有着自己的委屈的——然而,在中国这么一个市场,你们就忍着委屈吧。…[详细]

把虹鳟充作三文鱼,没别的理由,就是试图用三文鱼的名头赚取更多利益

在5月份的今日话题《虹鳟也是三文鱼?谁给了专家这样说的勇气》中,我们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为何说商家是把虹鳟鱼强行充当三文鱼。当时还有很多科学类媒体和自媒体做了相关工作,并重点指出虹鳟这种“淡水三文鱼”如果像通常人们说的三文鱼那样生吃会有风险,有媒体甚至明确表示“虹鳟不是三文鱼,生吃可能要人命”。

虹鳟是一种淡水鱼虹鳟是一种淡水鱼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虹鳟是一种淡水鱼,通常说的三文鱼是种海水鱼。而公认的说法是,淡水里的寄生虫种类和数量都会更多,比如阔节裂头绦虫、肺吸虫、肝吸虫、颚口线虫等等。生吃虹鳟鱼或者其他的淡水鱼虾,就有相当大的风险感染这些寄生虫。

科普作家云无心指出:当人们听到“三文鱼”这个名字,会想当然地认为可以生吃,而在商品营销中,不管是“淡水三文鱼”还是“海水三文鱼”,往往都会以“新鲜”“现杀”作为卖点,给消费者造成“更好吃”“更安全”的误导。

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行把虹鳟充作三文鱼,不就是把李鬼说成李逵,指鹿为马吗?理由就是鱼目混珠,试图用越来越受城市中产阶级欢迎的三文鱼的名头来赚取更多的利益。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传达的信息:我们做的足够好了,让我们赚钱吧

在这样的舆论认知环境下,《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依然发布了,依然把虹鳟也列为三文鱼。这是“司马昭之心”,商家、行业协会、相关地方政府哪个都没法否认。但仔细审视这份标准和新闻稿,你会发现,稿件始终在传达这个信息——“我们确实是为了赚钱,但我们的做法也是有足够的依据的呀!”

不妨解读下这些依据。

首先,《生食三文鱼》是一个团体标准,这个概念大家不熟悉。科普专栏作家崔略商解释称,团体标准是由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的,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供社会自愿采用,既不是必须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也不是受认可程度较高的生物学分类学术标准。也就是说,对于普通消费者,如果你不买这份《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的账,坚决不肯把虹鳟鱼叫做三文鱼,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在崔略商看来,如果消费者不买账,企业也好,行业协会也好,就无法长期坚持不符合大众认知的命名。

说的明白些,就是这个标准不强迫消费者认可,姿态不算太高吧?

然后,该标准“对产品标签作出明确要求,并标注原料鱼产地以及种名,让消费者清楚原料鱼来自哪里,知晓产品的商品名及种名。”

言下之意:批评者不就是说我们会鱼目混珠吗,我们现在满足你们的要求,标签上会注明是虹鳟,不会让你误会成大西洋鲑,产地是来自国内,来自青海,不是挪威、秘鲁。这样还有什么不满吗?

第三点,也许是最重要的,该标准“对寄生虫进行了严格规定,针对目前我国水产品中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线虫、吸虫和绦虫,结合寄生虫的生活史,参照GB10136中即食水产品中寄生虫的要求,对三种寄生虫的感染人体阶段(吸虫囊蚴、线虫幼虫及绦虫裂头蚴)进行了限定。”

也翻译一下:你们不是说淡水三文鱼有寄生虫不安全吗?我干脆就不管是淡水还是咸水了,直接用是否能检出寄生虫或其含量作为标准,来确保生吃不会得寄生虫,你还有什么话说?

这个说法,确实不能够用“淡水鱼就是不能生吃”来直接怼回去,因为那种习惯认知的依据就是淡水鱼寄生虫种类和数量更多,如果通过规范养殖和冷冻处理能确保在寄生虫这一项目上达到生吃的标准,而且确实能够做到,没有自打脸,那消费者确实也无话可说。

这时也许消费者就要问了,你们都能做到这样、这样、那样了,直接卖“青海虹鳟刺身”不就得了,为何还非得要个三文鱼的名头不可呢?答案也是呼之欲出,三文鱼市场认知度高、卖得贵、卖得好啊,我们虹鳟鱼生产者就是想让那些不那么讲究或有些爱慕虚荣的消费者,把相对便宜的虹鳟当做三文鱼,这也不行吗?

虹鳟利益集团还能举出一个“强力”理由——虽然美国、欧洲、香港等地不允许鱼目混珠,不能把“鳟”说成“鲑”,把“trout”说成“Salmon”,但在生鱼片消费大国日本,是存在混用情况的呀。挪威出口到日本的虹鳟,不仅有时会被商家标注为三文鱼,而且消费者也根本辨别不出来,甚至觉得更好吃。更不要说,日本著名国产三文鱼品种“信州三文鱼”便是从虹鳟改良而来,也是一种淡水鱼,用来做刺身,还非常有名,怎么轮到我们中国品牌,中国虹鳟就不行了呢?

日本市场售卖的虹鳟,被标注为“サーモントラウト”,即“salmon trout”,“鲑鳟”不分日本市场售卖的虹鳟,被标注为“サーモントラウト”,即“salmon trout”,“鲑鳟”不分

是的,就是不行。正是因为,这是在中国。

拒绝虹鳟冒充三文鱼,中国食品消费市场理当从严

不妨深入说下日本的情况。日本是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在饮食方面不仅有较高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其商家重视信誉、重视诚信、重视消费者的传统是一以贯之的。在吃生鱼片这个问题上,尽管由于饮食习惯的原因日本消费量极高,感染寄生虫的数量也比较高,但整体上也是一个“可以被信任”的行业。

就拿从挪威出口到日本的虹鳟来说吧,尽管在市场售卖的时候有时候会被混用,但在严格的生产和进出口检验环节下,混用也有混用的资本呀——挪威的虹鳟,在一种先进的高科技“海水网箱”中养殖,其饲料也经过精心配比,其中包含鱼类特需的鱼食、鱼油和植物油。鱼饲料由专业的生产厂商生产,经过高温处理,消灭有害的微生物。在这样的情况下,挪威虹鳟鱼当然可以安全地用于制作生鱼片和寿司。

挪威的现代化海水渔场挪威的现代化海水渔场

至于日本的淡水三文鱼“信州三文鱼”,也曾有过“不够安全”的指责,但日本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多次辟谣声称,“日本三文鱼”虹鳟和三文鱼的寄生虫——绦虫纲、海兽胃线虫的源头在它们的食物磷虾之中。因此只要严格控制源头,在生长过程中让它们食用不含寄生虫的饲料,养殖出来的鱼是可以生食的。信州三文鱼的生产者确实就做到了呀,所以人们才会对其感到放心。

实为虹鳟的“信州三文鱼”是日本名产实为虹鳟的“信州三文鱼”是日本名产

然而中国不一样,作为消费主义刚抬头的新兴市场,中国社会的特征就是消费者鉴别能力弱,商家花样多,整个生产到消费的环节隐患多,这跟日本这样的成熟国家是不一样的。中国虹鳟的生产者,能确保市面上所有的虹鳟都被规范养殖、都被冷冻处理吗?这个行业目前还完全没有这个信誉。而且,强行把虹鳟归为三文鱼的做法,只会加剧消费者对其的不信任,也确实难保一些恶劣的商家就是为了贪图高价带来的利益而进场,让品质和安全更无法得到保障。若允许搞这种“浑水摸鱼”的标准,谁也不好说实际执行中会出多大的问题。而缺乏辨别生鱼片能力的中国消费者,是很有可能因此而受害的。

所以,正如科普作家云无心所说:当一种商品命名可能会导致食品安全和健康方面的隐患,就不该被允许。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中国,就应该从严,学习美国、欧盟,不能让虹鳟等“鱼目混珠”。这不仅需要有关当局采取行动,也需要消费者采取办法去抵制这种所谓的“团体标准”,以让这个社会的食品消费环境更加安全和健康。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