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0期 2018-05-22

送钱送房送户口,这样的“抢人政策”好吗?

丁阳  

洋洋得义

2259
导语

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近日再掀高潮。天津市在上周发布的“海河英才”计划引发全国热议,一天三十万人争抢天津户口蔚为壮观。结果没几天,天津各个部门开始紧急“打补丁”,强调“人才新政主要是吸引人才来天津创新创业。在外省市有工作单位的人员,不能按在津无工作单位申报落户。”让满心欢喜的“北漂一族”顿感失望。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当前的“抢人大战”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详细]

“抢人大战”中,“人才们”看中的是什么?各地政府掌握分配的“垄断性资源”

2018年以来,各地“抢人大战”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二线城市不断挑起战火,一线城市积极应战,三四线城市也想分一杯羹。吸引人才的手段也越来越人心动,有人调侃是“送钱送房送户口”,甚至是“送老婆”(浙江开化规定引进人才与本地人结婚奖1万)。昨日珠海推公积金新政,“高层次人才最多可贷250万元”的报道,也大大刷了一把存在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直辖市、“新一线”领跑者的天津,其重磅发布的“海河英才”计划自然受到了众多关注,其中的焦点就是“40岁以下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号称是“只要持身份证、学历学位证,即可办理直接落户。”

5月17日,天津市河西区“海河英才”引进落户办事大厅内外排满了咨询、申请落户的人5月17日,天津市河西区“海河英才”引进落户办事大厅内外排满了咨询、申请落户的人

这个政策,可以说是天津市抢人的“撒手锏”,“一天三十万人争抢”即是明证,政策也引发了全网热议,以至于发布“海河英才”计划的“世界智能大会”上的另一重磅政策,“1000亿元AI基金”,在各大媒体里浪花都没激起一个。

那何以政策随后又紧急打上补丁了呢?一方面,大概是与政策引发的“抢房大战”有关,此时炒作楼市可不是什么好事;另一方面,大概是因为政策被解读为“给北漂族解决户口问题”——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无法在北京安家落户,现在有机会涌去天津落户,“安家”都不一定,工作却还留在北京,对天津能有什么好处呢?所以“紧急补丁”才规定,只有在天津工作才给上户口。

值得思考的,实际上是为何“北漂族”对天津户口这么青睐呢?事实上,在此次“海河英才”计划发布之前,已经有很多“北漂族”花钱落户天津了。

有网友总结了几个原因。首先是北京基本没办法落户,“天津好歹算直辖市,落户之后将来牵扯到户籍的一些事情,办理也比较方便,一天就可以来回。”其次,“房价还算便宜,尤其是跟北京比,很多北京买不起房子的,就去天津买了,连同解决孩子上学问题,老人在天津带孩子,夫妻俩在北京上班,周末回天津或者每天高铁来回。”最重要的,则是高考方面的优待,有人表示,天津市的985录取率全国第一,211录取率全国前三,甚至985录取率要高于一半省份的211录取率。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西安。而且由于不需要顾忌北京的影响,西安的人才落户新政,可以说更加奔放。今年4月16日,西安市公安局在官方微博高调宣布,西安迎来2018年第300000位“新西安人”。4个月不到就增加30万户籍人口,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2016年西安全年新增户籍人口只有9.27万人。变化源自于去年开始的落户政策改革,2017年3月,西安市开始推行被称为“史上最宽松”的户籍政策,户籍准入条件大幅降低,政策规定,西安对全日制普通大中专院校学生集体户口放开,降低技能人才、投资纳税人的落户条件。这一政策一年来更是多次“变本加厉”,今年3月5日,网络“掌上户籍”绿色通道正式运行,学历落户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只要有身份证和毕业证,你就能成西安人。

目前在西安落户手续已经极为简化目前在西安落户手续已经极为简化

这30万人都留在西安工作了吗?恐怕未必。调查显示,80%的“新西安人”看中的是西安的教育资源,作为西北最重要的城市,千年古都,西安的教育资源,以及医疗方面的资源,是周边城市、周边省份都不具备的。在都市人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今天,教育资源的吸引力极其之大,就算小孩未到上学年龄或还没有小孩,也要先占个坑,反正落户也不要求在本地工作——西安的发展前景或许很好,但其在工资方面的竞争力如今是不够的,更多的优秀人才恐怕还是去了北上广深寻找机会。对于天津而言,情况也是一样的。

所以,“人才”们盯上的,就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乃至于相对低廉而原先被限购的房子。这些实质上是什么东西呢?其实是在户籍制度下,各地政府掌握分配的、某种程度上的“垄断性资源”。而如今,在形势逼迫各地必须参与“抢人大战”的背景下,各地政府把这些资源拿了出来,以招徕人才,哪怕人才就只占个坑,“身在曹营心在汉”也无所谓。(有说法称天津人才新政的“补丁”目前并不严,无须调档也能办理落户)

这种做法,合适吗?

提供眼前利益、挤占公共资源的“人才政策”,效果不一定好,又容易引发矛盾

显而易见的,这涉及到资源分配公平性的问题。属于本地人的资源,凭什么就给了外来人口?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面临人口流失的问题,但也不代表本地资源的分配问题就不存在——优质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而且本地居民资源分配的合理程度都还未整明白,遗留一大堆历史问题,比如,农村户籍的福利待遇赶上城市户籍了吗?轻飘飘大笔一挥把福利资源分给外来人口,有充分论证吗?

这方面的疑问早就存在。比如,2013年佛山市顺德区人社局曾给该区466名“高层次人才”发放“德才卡”。“德才卡”有什么待遇呢?当时的规定是:1、在设有“德才卡”服务点的区公立医院,享受其提供的导医、挂号优先、就诊咨询等综合服务。国家级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一、二类杰出人才还可享受由区政府买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2、在出行方面,德才卡获得者在办理港澳通行证及护照业务时,可享受加快申请审批时间的优惠。在出入境处享受贵宾通道服务,缩短通关时间。3、在信息文献服务方面,持德才卡可以享受查询国内外最新科技信息的绿色通道,免费享受区图书馆、区内公共科研机构等单位提供图书资料和信息服务。4、在文化生活上,这些持有德才卡的高层次人才将能获邀参与形式多样的政才交流互动平台。此外,持德才卡到顺德区内定点景点游览本人可免门票。

顺德“高层次人才”所获得的“德才卡”顺德“高层次人才”所获得的“德才卡”

此举引起市民热议,参与议论的网友多数认为此举违背公平原则,挤占了公共资源。当时一位企业经理陈女士就表示,“肯定是不公平的,这些都是公共资源,为什么要对高层次人才倾斜?而且高层次人才未必就有高尚人格,为什么要拿纳税人的钱去给他们优待?政府想要吸引人才,可以给住房,解决家属工作,但也没必要都给优待。这些人才可能在某些方面、某个项目长于别人,企业可以赠送房子,但是像医保这块,他们也不是多交了钱,凭什么能得到更多的待遇呢?”结果制定政策的人居然回应,“那些认为不公平的人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现在的社会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这就是在激励人往高层次发展。”

为了招揽人才,真的是什么招数都该使用吗?

不妨看下科研界的情况。科研领域需要引进人才,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中国各大院校正在高投入、花大力气去做的。结果呢,有一些所谓的“科研人员”拼命钻政策漏洞。新华每日电讯曾经报道过:一所高校的青年学者成功申请到一个国家社科项目,并成为项目主持人。靠着国家社科项目主持人的身份,他先后到好几所普通院校任教。“先到一个地方,拿了安家费,弄到了房子,然后又到另一所学校再来一次。”用“安家费”这种好处来吸引人才,可不就有这种弊端吗?而那些没有跳来跳去、也拿不到好处的留守者,自然会怨声载道。

在科研工作者贾伟卡看来,科研界的很多“人才计划”,实施起来靠的是行政手段,是由各级政府和机构的行政部门来启动和执行的,因此这些“计划”本身脱不了“短期性”和“政治性”的特色。他认为,人才流失的问题要从体制层面去思考。“美欧发达国家这么多年的科技发展没有靠什么人才计划来支撑。我们与其热衷于搞各种’计划’,倒不如关注人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我个人觉得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科技生态环境应该是最有效的吸引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举措,是最好的‘人才计划’!”

在城市“抢人大战”中,道理其实也是类似的。很多人就是奔着能拿到手的短期利益而来,未必真会对城市有多大促进作用,但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却结结实实地引起了矛盾。

在这方面,甚至香港都成为了反例。2006年之前,内地及海外有大量金融、科技人才流入香港,但在2006年香港出台了“优才计划”之后,却出现了上述两类人才大量流出的现象。香港媒体和一些学者就此反思认为,此前香港的经济环境、人才发展平台较好,因而在没有优惠政策甚至对内地人才还存在某种排斥性政策的情况下,仍然能源源不断的获得人才补充;此后,香港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地产业独大、商业和旅游业畸大的特点,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环境受到影响,即便有了优才计划,也不能遏制人才外流。香港这几年优才计划的受益者,主要是内地演艺界明星,跟当初的政策设计预期存在较大差别。(郑渝川《人才优待政策既不公平也没必要》)

一些影视、文体明星通过香港优才计划拿到香港身份证,但这并不符合当初政策设计的本意,图为著名体操运动员刘璇一些影视、文体明星通过香港优才计划拿到香港身份证,但这并不符合当初政策设计的本意,图为著名体操运动员刘璇

由政府判定人才,往往是不可靠的,应该创造好的环境,让人才能从市场获得回报

深入点说,政府给人才发放包括“保障房”在内的各种福利,是违背市场规律的。正如知名学者、评论员傅蔚冈所说,“政府可以对给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予以奖励,只不过在成熟的民主社会中,社会杰出贡献人士所获得的奖励大都是集中在精神层面,如爵位或荣誉奖章是现在世界各国通行的行政奖励形式。即便有物质奖励,也是金额不多。不会像中国这样直接以轿车和别墅对这些杰出人才予以奖励,更不会将百万巨奖颁给企业界人士。”

“为什么不是物质奖励,尤其是不对那些来自企业界的杰出人士予以物质奖励?在笔者看来,一个最为直接的理由是:杰出人士的奖金应该是从市场中获得。对于企业家而言,利润是市场给他的最好奖励:如果市场认可,消费者和用户自然会以货币购买其产品或者服务。如果以政府奖励的形式,可能就会扭曲市场。首先,当市场的成功者获得了政府的物质奖励后,这些人是否超过了其所付出,存在了超额回报,政府某种程度上是否在制造不正当竞争?其次,政府是否具有判断人才的能力?古今中外的经验证明,由政府判定人才,往往是不可靠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当政府垄断了巨额资源向市场奖励时,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腐败:企业家可能不再向市场寻求回报,而是向政府寻求奖励来获得回报。几年前上海交通大学陈进团队的“汉芯造假门”就是因为政府奖励而产生腐败的典型。”(傅蔚冈《何为福利?杭州人才专项用房为何不妥?》)

人才公寓成为各地人才政策的标配人才公寓成为各地人才政策的标配

正是因为如此,抢人大战“人才公寓”成为标配,连深圳这样本来就很有吸引力的城市,也要在“十三五”期间投入1000亿元建40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人才住房不少于30万套),这样的现象是否合适就值得思考了。

所以,一些城市比如昆明,其“抢人策略”亮出的主打招牌是产业政策、创业环境和职业前景,是大环境下一股难得的清流。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营造好的人才环境,才是好的人才政策

有论者指出,一些城市为引进“人才”而对不同人群落户采取区别对待、将权利与特定身份挂钩的做法,“实则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目标不相符”,但是,“换一个角度观察,放宽落户条件等举措毕竟撬开了户籍政策坚冰的一条缝隙,或者说,对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构成了某种‘倒逼’。”

这种说法未免有点太过于“把坏事当好事看”了。为招揽人才而推出过度的优惠政策,事实上再次扩大了公共服务、福利、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唤醒了许多人内心早就有的不满。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一部分人享受到好处的改革,很难说是好事。

并不是说,不该推行人才政策,也并不是要维护现行户籍制度。而是说,要在营造好的招揽人才环境的同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并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才是打造有竞争力城市的正确做法。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