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0期 2018-04-24

幸好,自称“懂核反应堆”的6岁孩子简历是假的

丁阳  

洋洋得义

2259
导语

这两天,一篇题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这些“懂核反应堆”、“学过微积分”的“天才简历”,不管虚假成分有多少,让人们见识到了当今家长可以为孩子拼到什么地步。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详细]

“天才牛娃”的简历是好事者的伪作,但把这些简历当真的家长,大有人在

“我喜欢看科学书,除了大百科这种简单的,还有像遗传学这种深奥的,在科技馆里我给爸爸讲核反应堆的原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旁边的人都震惊啦。”

你能够想象,上面这段话,出自一份6岁孩子的简历吗?不久前热传的这些神奇简历,不妨多贴几张,大家开开眼界。

笔者的第一反应是“假”,再怎么说,一个学前幼童懵懵懂懂听说过“核反应堆”、“碱基配对”是可能的,能够给别人讲解是万万不可能的,更遑论什么“三个月开口说话、18个月熟背《弟子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3岁玩潜水。”实在不可信。然而笔者的第二反应,却是“细思恐极”,说不定只是有些夸张呢?结合当今家长们的焦虑,对孩子的无限冀望和投入,如今的幼童们能到达什么样的地步,恐怕是二、三十年前接受学前教育的人难以想象的。

幸好,网传的这些简历投递的对象——上海市实验学校特地发布声明,表示“最近网上传播的所谓‘天才小囡简历’,经比对,与我校的网筛无直接关联,许多帖子属杜撰。”

简历是好事者的伪作,但其中反映出的家长焦虑情绪,却真实得不得了,正如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所说:“‘牛娃’的背后是一群焦虑的父母,一群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抢跑’的家长。”

而且,把这些简历当真的家长,也大有人在,甚至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也跑出来说简历是可信的——比如一位叫“英华兰DrBing”的自媒体作者,自称是“知性逗比德国儿童教育学者,精通英法德三语”,表示“看完这些简历,我Bing觉得,很正常啊,有任何不对的地方吗?!”“稍微上心一点的知识分子家庭,娃这个水平一点都不奇怪吧。我娃也是自带中英德三语切换啊,也会认人体内脏骨骼啊(围观她爸看片),也会画思维导图OOP啊(我理工狗),真没觉得需要多少天分啊,也从没见她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牛角挂书啊!一个智商100左右的普娃,在知识家庭生活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到6,7岁,没这个水平的才叫家教堪忧吧——家长平时都干嘛去了啊?”

不知是否别有用心,但这类言论确实很有市场,这个自媒体号的留言中一堆捧场的。

一些家长认为这些天才牛娃的简历是可信的一些家长认为这些天才牛娃的简历是可信的

事实上,单是“牛娃”这个称呼,就能反映出如今家长们的普遍想法。“渣娃”、“普娃”、“牛娃”、“超牛娃”,远未定型的孩子,就这样被如今的家长们,乃至是自己的家长,划分为三六九等。

一些人总结的幼升小“普娃”、“牛娃”、“超牛娃”之分一些人总结的幼升小“普娃”、“牛娃”、“超牛娃”之分

尽管舆论普遍反对贩卖焦虑的毒鸡汤,但家长们往往不得不坠入“必须抢跑”的囚徒困境

绝大部分的舆论,无疑站在“常识”一边,认为对孩子进行这种夸张的精英教育并不可取。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正如丁加勇教授所说,“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被灌输各类带着功利性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并不适合,也不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丁教授还表示,已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论证,家长“抢跑”让孩子早于同龄人掌握更多技能,但其实早期教育的“领跑”优势并不会一直保持下去。这些儿童上小学四年级后,就会逐渐丧失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育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一些超前教育并不符合孩子发展规律一些超前教育并不符合孩子发展规律

而类似前述自封的“教育专家”的言论,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典型的毒鸡汤。正如前不久韩寒怒怼《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引发普遍赞赏那样,那些刻意夸大人与人的差别、渲染恐慌的成功学毒鸡汤,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

韩寒怒怼毒鸡汤的微博让很多人非常赞同韩寒怒怼毒鸡汤的微博让很多人非常赞同

那为什么当一个人变为家长,需要为孩子规划人生的时候,毒鸡汤的蛊惑力就迅速冒了出来,让“抢跑”的动力变得如此不可遏制呢?

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囚徒困境”。家长的囚徒困境模型很容易描述——理想状态下,所有孩子都不“抢跑”,让每一个孩子都依照天性和教育规律来成长,这自然皆大欢喜;然而,如果自家孩子不“抢跑”,别家孩子却去“抢跑”的话,那么别家孩子可能从小就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自家孩子则会受到鄙视乃至排挤,这怎么行?所以最后就是,绝大部分家长会不得不掉入“囚徒陷阱”,一起“抢跑”。

这个现象可以说是无解的。而且一些有能耐的家长(可以理解为“书香门第”),举手投足都能对孩子施加好的影响,如前几年被网友热议的亚投行行长金立群的金刻羽,“出身比你好,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怎么跟这样的家庭竞争?说实在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不同家庭的孩子,起跑线就是不一样,近期一则“医院搞错婴儿致富家女进入贫困家庭,沦落街头乞食”的新闻下,网友留言就都在说家庭对起跑线影响之大。除非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那样,所有孩子生下来就由国家抱走培养,否则这个起跑线是永远拉不平的。从“贫困循环”、“富裕循环”等历史经验来看,这个起跑线只会越来越不平。

亚投行行长金立群的女儿金刻羽,前些年被视为“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更努力”的代表亚投行行长金立群的女儿金刻羽,前些年被视为“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更努力”的代表

能怎么办,还不就是得“抢跑”,得“笨鸟先飞”?毕竟,谁都不想被长大了的孩子指责为一对无能的家长。所以,当面对上海实验学校这种“十年一贯制弹性学制”(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3年)、教育质量顶呱呱、竞争极为激烈的学校时,家长们便带着孩子使出浑身解数了。

“减负”、禁止小升初考试等政策,有其道理,但解决不了家长们的痛点

家长们想要“抢跑”,而学校的立场与家长们基本是一致的,因为有优质生源学校才会有更好的考核。但教育部门不能坐视不管,毕竟一些胡乱的“抢跑”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也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多年来,教育部门反复强调要“减负”,禁止搞奥赛,乃至于禁止小升初考试,甚至要取消中考。所以,昨日新闻报道称,广州市教育局严厉打击广州六中珠江中学与家长合谋”的“秘密考试”,建议解聘校长,也就理所当然了。

先暗号再接头!广州一中学被指秘密招生

这些政策,说白了是基于两种担心,一是怕孩子们恶性竞争加重负担,二是怕加剧教育资源的集中化与不平衡。

担心的内容是对的,但与家长们的愿望背道而驰,也解决不了家长们的痛点。在很多家长们看来,“减负”政策强迫孩子“不学习”,降低了孩子改变命运、提升所处阶层地位的机会。

家长们的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从根子上来说,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客观上会降低竞争,但在很多人看来,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功经验,与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强度竞争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日本基础教育都在转向“强劲化”的年代,目前中国的教育政策被不少人诟病为“自废武功”。

不管怎样,家长们还是有动力私下让孩子“抢跑”,学校们也依然在想各种办法搞差异化办学,招揽优质生源。很多网友反映,广州六中珠江中学搞的那种“秘密考试”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越是家长眼中的名校,越是会这么搞,很难禁绝。

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投入足够资源让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道路有选择权,或许才是解决家长焦虑的办法

那除了“不许抢跑”外,还有别的方法来解决孩子们负担过重等问题吗?

美国的经验或许可以参考。2001年,布什总统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其目的是改进美国较为薄弱的基础教育——由于各种原因,不少美国小孩的阅读和数学能力都比较差。而最为核心的做法是,实施“标准化考试”,并对不达标的学校进行问责。从此以后,美国基础教育迎来了一段“唯分数论”的时期。然而效果怎样呢?首先是目标没怎么完成,“考试运动”并没有很好地加强美国小孩的阅读和数学能力,而且问责制度让不成功的学校变得越来越多,并且在美国人看来,这种做法过分关注了阅读和数学两个科目,导致中小学课程的广度变窄,降低了教育质量。所以在2015年,奥巴马总统签署了《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谋求改变。有什么不同呢?新法案减少了考试,并且在分数之外,鼓励各州自行决定是否要增加其他标准来评价教学和学生是否“成功”,比如其他类型的考试,甚至可以是“学生在学习时的投入程度、选学与完成高水平课程的人数、学校的氛围与安全状况”等。

在东亚人看来,《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看起来比《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要不靠谱得多。有理由相信,没有多少中国人会认为它能够让每个学生成功;相反,更多的人会觉得它将使学生学业、学校变得越来越糟。就像新加坡有学者在此法案颁布后评论的那样,它是平庸的胜利。(谷贤林《破解《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的“成功密码”》)

奥巴马签署的《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让不同的孩子可以定义不同的“成功”奥巴马签署的《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让不同的孩子可以定义不同的“成功”

然而,真正深入思考的话,《成功法案》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即便是“虚头巴脑”也未必是坏事,人的“成功”本来就应该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正如韩寒所说,“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身价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都不存在抛弃不抛弃的关系,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于现状或不甘如此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加。”既然大家认可成年人的“成功”可以有多种定义,何必让孩子们执着于“唯分数论”,执着于各种各样的超纲而长大之后毫无用处的知识呢?

让中国的学校也尝试改变评价学生的标准,这听起来很抽象,但也确实是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当然,真正的解决办法,只能如专题《解决“减负大争论”,没有别的路》中所说,尽快实现教育领域的“公共服务高水平均等化”,建设更多优质的公立学校、培育更多的教师,让优秀的校长、老师轮岗,改变僧多粥少且分配不公的局面。以及,尽快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化,以及其他领域的公共服务高水平均等化,让人们不至于有强烈的失业焦虑、无房可住焦虑、无学可上焦虑,这种不安全感就会大大降低,不会逼着孩子一个假期要赶场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

到时候,就可以像日本那样,对子女并不抱有过高期待的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相对轻松的“工具型教育”的道路,也能有办法过上快乐的日子;而那些对子女有足够高期待的家长,就去选择辛苦的“精英型教育”的道路。有这样的选择权,家长们大概就不会过分焦虑了吧。

日本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精英型教育或者工具型教育日本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精英型教育或者工具型教育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