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5期 2017-12-14

你对不良内容的追求,把吴咏宁逼坠楼?

丁阳  

洋洋得义

2259
导语

“高空极限第一人”吴咏宁坠楼身亡,令人唏嘘,而其引发的讨论依然在延续。人们试图弄清楚,是什么因素诱引了吴咏宁去从事如此危险的“运动”。是视频网站监管太松了?抑或是更本质的因素——人们对刺激性的追求,使得打赏和流量收入害死了吴咏宁?这个问题值得讨论。…[详细]

平台允许猎奇、自虐、作死内容存在,被诟病为“与开斗兽场何异?”

在《“高空极限第一人”坠楼身亡:死于自拍,而非极限运动》中,已经介绍过,在吴咏宁坠亡背后,是全球“自拍死”(selfie deaths)人数不断增加的现实。心理学家认为,很多人为了彰显自己的成就,向世界证明自己迈进了一段无人或很少有人进入的历程,才会去冒着生命危险自拍。而促使这一现象增多的原因,是人们越来越渴望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赞”和留言。

这自然反映了一部分现实。各种社交平台和内容平台上一些刺激、危险、猎奇、自虐乃至犯罪的内容,很大程度是源于心理满足。很难杜绝这类内容生产者的存在。一些国外平台因此饱受批评。不久前,泰国一名男子在脸书上直播杀害女儿的过程,随后上吊自杀。这起事件前一星期,美国俄亥俄州一名男子在脸书上载开枪杀人的影片。

吴咏宁进行“高空极限运动”的照片吴咏宁进行“高空极限运动”的照片

然而,吴咏宁之死,人们更多关注的不是心理因素方面的驱动,而是利益方面的驱动。因为事实是明摆着的——吴咏宁家境不好,“十多岁就出来工作,在剧组做武替演员受尽磨难,工资还少得可怜”,现在他有了女朋友,成家需要钱——而在一些视频平台上,流量分成和打赏,能够给吴咏宁带来钱。

一些人将问题归咎于平台方监管不力,公众号“梓泉”指出:“无论是火山小视频还是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在聚拢流量的过程中,都有大量的猎奇乃至作死博主。在快手上引起争议的辣椒洗澡、10秒吹二锅头、怀孕八个月喝啤酒等等,其实都属于作死博主,毕竟这迎合了很多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理。 在其他平台,这种博主很难得到传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这些短视频平台的尺度,比其它的媒体要开放太多了,他们的爆炸式发展,和这波低监管红利是分不开的。”

“梓泉”进一步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总结——“小视频平台把钞票往斗兽场里一扔,告诉贫寒的吴咏宁:‘去拿吧,能活下来就是你的。’然后在旁边卖起了门票。”

平台方自然是有责任的。但一些人认为,既然吴咏宁是迎合了人们猎奇、寻求刺激的心理,那观众自然也有责任。“你若不去看这类视频,他还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吗?”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

中国人的从众跟风心理,一定程度上让头部资源吸引的眼球过多,逼得吴咏宁们“剑走偏锋”

在关于吴咏宁的报道中,很多人都注意到这么一个事实——吴咏宁在这些平台上传了数百个危险视频,做了数百场直播,所得也就几万元。人们不禁叹息,这实在是高风险低收益。

为何这么危险的视频,看的人数没有预想的那么多,收入也很一般呢?通常的解释是,“池子就那么大,流量就那么多,新人再想进入已经很难了”,要想足够吸引人,就得更加夸张离奇,更加辣眼睛,甚至要冒着风险去拍一些另类视频段子,比如直播自虐场面的,也有像咏宁这样直播高空挑战场面的。在吴咏宁之前,已经有一些“爬楼党”占据了不少流量,因此他只有做出更危险的动作,不要保护,大大增加了自己的风险。然而看起来,他在风险方面的高付出,完全没有获得足够的回报。

这里存在着深层原因。“池子就那么大,流量就那么多”的根源在于,中国互联网在内容产业方面,典型如视频行业,极为强调“头部”的概念。所谓“头部”,就是占据你手机APP中前几屏的“爆款”,比如那些人人都在谈论的爆款电视剧、爆款综艺,烂大街了,就是火,人人都挤进去看,因此往往是2%的人赚到了98%的钱,“涝的涝死,旱的旱死”。

在这方面,世界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与国内网站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在用户登录后,YouTube的主页基本就是个性化订阅的内容;而国内视频网站登录了,主页依然被各种头部资源占据。

曾有行业研究者引用“基尼系数”来体现视频网站的贫富差距,发现YouTube搞笑频道的“视频流量基尼系数”是0.58,国内主流视频平台搞笑频道的“视频流量基尼系数”是0.82。“如果对应国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这样的差距甚至比乌干达与瑞典之间差距更大。”(“B座12楼”《为什么中国的视频平台都说要做中国的YouTube,到头来却都做成了Netflix》)

另一个可以佐证“贫富差距”的例子是Youtube博主的收入水平。福布斯前不久公布了Youtube博主的收入排行,从第一到第十虽然收入都很高,但差别并不大。而国内的个体内容生产者,金字塔尖的人收入差距往往也很大。

福布斯发布的2017年YouTube网红收入排名,图片来源“爱范儿”福布斯发布的2017年YouTube网红收入排名,图片来源“爱范儿”

目前热门的直播、短视频领域正是类似的情况,一些牛逼的内容创业者如“papi酱”卡好位之后,往往就霸占头部不下来了。在一些从业者看来,直播、短视频等行业早已被头部大V给瓜分得一干二净,后来者如果不突破上限或者下限,是无法从中赚得到钱的。

相比之下,Youtube上的内容创业者就活得滋润得多,同是教语言的小众内容提供者,一些Youtube播主能轻松得到数千个订阅用户,数十万次点击;而国内网站的一些同样的精品内容,可能会完全无人问津——某位叫“刺猬老师”的英语硕士、资深教师,其设立的自媒体频道视频订阅者为0,单个视频播放数,最高是5,最低是0。这当然有自身运营不力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平台对于个体的内容生产者不够友好 。

为什么中外视频网站的风格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中国人的“一窝蜂”或者说严重的“跟风”心态或许是关键因素。

说中国人爱跟风是有依据的。与“阿希从众实验”相关的研究指出,不同文化下的从众率也有所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在崇尚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选择和个人成就的美国、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研究就得出了较低的从众率;而在崇尚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团体的归属感的日本、斐济和非洲国家,研究就得出了较高的从众率。而缺乏个性的中国人无疑是属于后者的。

在中国互联网,从众心理演变为严重的马太效应,全国的用户都在关注同样的电视剧、同样的综艺节目、甚至是同样的爆款文、爆款短视频。也基于这个原因,很多中国的视频网站尤其强调热度算法,让许多头部资源马太效应更为强烈,强者恒强,造成的结果就是,弱者必须搏出位。知乎一篇帖子的标题说得非常到位——《用生命博关注的高空挑战,折射的是底层人民剑走偏锋的成名之路》。

中国人有着较为强烈的从众心理,因此内容领域马太效应也非常强烈中国人有着较为强烈的从众心理,因此内容领域马太效应也非常强烈

管死显然不是出路,需要从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改善现状

没错,事实的真相是,吴咏宁并没有收获足够的关注——而不是过多的关注逼得他上难度,上风险。作为内容生产者,吴咏宁当然有自己的问题,例如包装不够,运营不够好,但他也确实面临着草根内容生产者共同的、不受重视的困境,这是他铤而走险的另一个原因。

所以,要求把一些直播和视频平台上乱七八糟的不良内容全部“一封了之”并不是适当的办法——人们有观看的需求,草根阶层也有条路展示自己的才艺来换取收入。需要做的,是把不良内容转化为真正的优质的、无害内容,让吴咏宁们不必冒着巨大的危险就有不错的收入。

目前看来,除了加强监管外,有必要强调的是,用技术手段来改善直播和短视频领域的生态。让内容生产者不需要过度搏眼球就有办法获得好的收益,让头部内容的占据的资源比例降低,通过调整推荐机制,这是有可能解决的。对于平台方而言,长远看应该是有利的。

而在文化层面上,也许中国人需要思考下“一窝蜂”的习惯,思考下你是否有过于严重的从众心理,以至于每天都去看那些千篇一律的“爆款”,而错过了一些小众但却有价值的好内容。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