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7期 2017-09-17

让妈妈留在农村带孩子,这个建议荒唐吗

郭墨墨  

与君共赴

2259
导语

这两天,一篇演讲在网上引起了关注——《现实是有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演讲者经济学家罗斯高通过呈现和对比一些数据和调查,提出了一个观点——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在于教育,调查发现中国农村大约只有1/3的人口进入高中,而高中教育完成率低的原因,在于农村小学和0-3岁幼儿阶段教育出了问题。逾半数受调查农村幼儿呈现认知滞后。这是怎么回事?…[详细]

演讲者:0至3岁幼儿认知滞后问题严重,应让妈妈回到农村

一席视频中的演讲者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斯高(Scott Rozelle)。罗斯高是斯坦福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颁发的“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和国家外专局“中国友谊奖”的获得者。自1984年初次到中国,已经在中国做了30多年的农村政策科研。

其实,他演讲中的大部分内容,早在两年前就在中国媒体(财新《中国改革》2015.1)上被报道过的。他提出的问题,近两年也多次见诸国内报端。

罗斯高罗斯高

但这一次,他说得比较具体:

首先,依据一系列统计结果,他认为,想要越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需要优化劳动力教育水平,让更多人完成高中教育。中国城里93%的孩子是上高中的,超过美国的92%,但中国农村却有63%的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包括职中、职高。

而农村学生高中完成率低,是因为高中之前的教育出了问题,是农村小学阶段和更小的0-3岁幼儿时期的认知滞后问题。

他认为,小学阶段的问题,主要因为营养和健康,而0-3岁幼儿时期的认知能力低下,主要因为营养和养育方法。具体而言:影响人智力发展的因素有三,一个是基因,基因是不能改的;第二是营养;第三是养育。养育跟营养,如果0到3岁缺少,它会影响到大脑的发展,影响到IQ、行为跟以后的学习。

图片来自公众号一席文章图片来自公众号一席文章

罗的观点有调查基础,据第一财经日报今年6月的报道,针对中国西部农村幼儿认知滞后问题的调查,历时两年(2013年~2015年),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贝利测试。测试对象是陕西省的1808名6~30个月大的儿童,涉及174个乡镇351个村庄。

贝利测试是一种已被普遍接受的评估儿童早期发展的国际量表。根据这一量表,贝利智力发育指数低于84分即为认知发展滞后。按照国际标准智商分数分布图,认知滞后的正常比例大约为15.87%。

测试结果显示,陕西省18~24个月大的幼儿中,认知发展滞后的比例高达41%。而在25~30个月大的孩子中,这一比例更高达55%。2015年,河北农村进行了第二次贝利测试,这个距离北京仅两个小时车程的农村,55%的孩子认知发展滞后。云南边远地区的测试结果更加令人惊讶,超过60%的孩子没有通过贝利测试。

“(调研中我们问)你昨天有没有讲故事给你的宝宝听?大部分的回答是否,只有10%的人是肯定的回答。我们问,你昨天有没有读书给你的孩子听?这个比例只有4%。将近80%的农村家庭只有一本儿童书或者没有一本书,他们没有书。”

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存在一个“一千天假设”──即婴幼儿的认知水平在0-3岁的第一个1000天里就已基本建立。此后的养育、学习对认知水平的提高都不会太显著。图为新闻图片:陕西某地需要照顾三个孙辈的奶奶在儿童早期发展领域,存在一个“一千天假设”──即婴幼儿的认知水平在0-3岁的第一个1000天里就已基本建立。此后的养育、学习对认知水平的提高都不会太显著。图为新闻图片:陕西某地需要照顾三个孙辈的奶奶

“我觉得真正的留守儿童问题,就是0到3岁期间,父母把孩子给奶奶带,自己回去工作。”“没有干预的对照组,孩子平均IQ是88,53%的孩子IQ低于90,智力发展缓慢。但是我们教了6个月,上26次课,如果妈妈在家,孩子的认知发展完全正常。”

所以,罗斯高认为,“如果中国一半3岁孩子中有一半都是发展慢的,而在另外一半3岁孩子中,认知能力低下的比例是15%,加起来也就是超过30%的中国的未来的劳动力可能会有永久性的认知能力缺陷。”

而解决的办法,除加强营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增进陪伴,改变养育方法,“马上就要想想,怎么让妈妈留在农村,让她怎么教她的孩子。”

反对者们有各种不同意见,看起来争议重重

罗的理论将幼教的意义提高到影响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前所未有高度,提出了幼教中的家庭和国家责任问题。但反对声音不少,认为罗的结论未必令人信服,且“让妈妈回家讲故事”的主张更是纸上谈兵,缘木求鱼。

有论者认为,贝利测试主要都是针对城市的孩子所设计的,测试农村孩子时使用城市孩子同样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往往并不能够得到科学的结论。

贝利测试是一种已被普遍接受的评估儿童早期发展的国际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Nancy Bayley制定,1933年发表,1969年最后修订。目前是国际心理学家所公认的权威性婴幼儿发展量表,现在已在中国进行修订和标准化。虽然贝利量表不能直接预测未来的IQ,观察婴儿期的特定行为来预测未来的IQ却是有可能的贝利测试是一种已被普遍接受的评估儿童早期发展的国际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Nancy Bayley制定,1933年发表,1969年最后修订。目前是国际心理学家所公认的权威性婴幼儿发展量表,现在已在中国进行修订和标准化。虽然贝利量表不能直接预测未来的IQ,观察婴儿期的特定行为来预测未来的IQ却是有可能的

不过同样有不同意见认为,贝利测试主要集中于测试幼儿对声音、颜色、动作等等的反应。这些都是正常人类最基本的反应,并不存在明显的地域问题。

有人认为“一千天假设”不成立。

20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David Barker教授通过研究英国一些地方以及荷兰的居民出生和健康档案,最早提出“健康和疾病的发育起源”这一概念。目前发现,几乎所有的成人慢性疾病,例如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都与发育早期的环境有关。这便是“1000天理论”的开端。

随着儿童早期发育研究的不断深入,“1000天理论”又被拓展到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上,因为一个孩子从受精卵开始到2岁的1000多天的时间也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营养及早教不足,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都会受到影响。

反对意见认为,“注重生命前1000天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这种发展并不仅仅是指智力的发展,而是指智力、身体机能、外界沟通与交往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发展。并且人是很复杂的动物,人智力的发展是个长马拉松,婴幼儿期以后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超常儿童教育专家施建农)。

更大的反对声音,是针对让妈妈回家的主张。因为很多人认为,让妈妈脱离工作回家,这首先意味着妈妈的牺牲,同时也未必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有人就指出,贫困农村存在缺少父母陪伴问题,城市里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间里,也多是坐在旁边玩手机罢了。

问题有没有演讲者计算的那么严重?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距大,城市化过程中,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存在留守问题。讲故事、陪伴这些因素,到底有多重要?这个“洋和尚”是不是来推销儿童读物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社会幼教观念有待刷新

这一代农村孩子的成长过程和过去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从小远离父母,但人们默默接受了现实,只不过负面影响现在还没有立即显现出来。

应该说,每个人从自身生活体感得出的不同意见,不太容易一下驳倒演讲者经过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理论。“一千天假设”成不成立,恐怕也无法通过一代人实验后再定论。

但是改善幼教作为一个战略,域外经验已经不少,并且无疑,都需要国家和家庭两方面的重视和投入。

美国有若干个全国性的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计划,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开端计划”(Head Start Project)。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至5岁儿童与残疾幼儿免费提供日常看护、早期教育以及增加父母在儿童早期教育上的参与程度,使低收入家庭儿童获得与其他儿童同样的教育经验,以消除贫困,改善人群代际恶性循环。从1965年起由联邦政府与地方当局合作实施,延续至今。

资料图:美国1960年代开始实施的开端计划。英国后来也有类似的确保开端计划资料图:美国1960年代开始实施的开端计划。英国后来也有类似的确保开端计划

到1995年,“开端计划”把服务对象延伸到3岁之前的婴儿、学步儿及怀孕妇女,从而形成了“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

2007年《为入学准备改进开端计划法》规定,联邦政府2008年投入为73.5亿美元,2009年为76.5亿美元,2010年为79.95亿美元。

开端计划既教育孩子也教育家长,“开端计划”中,教师指导和配合家长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并提供相应的服务,通过家长参与的活动,家长将会对孩子的需要变得更加敏感,同时家长可以通过与其他家长交流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评估结果显示,接受服务的3岁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除此之外,他们的父母在许多方面如家庭环境和养育行为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父母。”(《美国“早期开端计划”简介及其启示》刘婷)

父母陪伴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越来越被重视,要不要让“妈妈回家”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父母陪伴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越来越被重视,要不要让“妈妈回家”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早期开端计划非常重视各种良好关系的建立。包括孩子、家人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长与孩子的依恋关系。

家长参与是其特点,按要求,家长经常按相当大的比例,以志愿者或职员的身份参加开端计划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妈妈回家”在这种机制下,是有可能实现的。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