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2期 2017-08-23

面对“奇葩共享项目”,人们需要足够宽容

丁阳  

洋洋得义

2259
导语

最近一段时间,共享经济这一曾经的明星概念日子不太好过。原因无他,太多看起来很奇葩的共享项目密集被媒体报道,如共享睡眠舱、共享书店、共享雨伞、共享溜娃车等,让人感觉非常不靠谱。而前几天刷屏的“共享马扎”,因“不用扫码也能坐”让人啼笑皆非,都不知该称为黑色幽默还是行为艺术。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人觉得共享经济这一概念是炒作,甚至斥之为“共乱经济”,要求管起来。这种想法,有道理吗?…[详细]

对“共享经济”,目前有很多批评:“伪需求”“诈骗圈钱”“浪费公共资源”……

共享经济不算一个很新的概念,国外的代表是Uber和Airbnb,都已经有将近十年的历史,而顺风车、拼车等典型的共享经济业务,在国内也有好几年的历史。但中国人对共享经济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共享单车所带来的,因为这一概念明确无误地使用了“共享”二字,所以,国人对共享经济的认知,也避不开共享单车引发的一些负面印象,比如“乱”、“无秩序”、“占用公地”,等等。

而近来不断引发争议的各种“奇葩共享项目”,遭遇的批评就更多了——“伪需求”、“商业模式不成立”、“圈钱”、“盲目投放浪费资源”、“骗子项目盗取数据”……不一而足。人们最不满意的一点可能是“吸睛炒作”,认为很多所谓共享项目本质上都是新瓶装旧酒。有媒体批评道——“共享充电宝”如果叫“公用充电宝”就没那么火了吧,但实际上和过去杂货店门口的公用电话没区别啊;胶囊酒店一样的床铺出租可以算作“共享经济”的话,那全世界的酒店也都可以算共享卧室了吧?

“共享马扎”这样的“奇葩共享项目”引发对共享经济的空前质疑“共享马扎”这样的“奇葩共享项目”引发对共享经济的空前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管起来”的声音自然就此起彼伏了。有“网友”提议,职能部门要进行适当的监管,及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将监管端口前移,防范并遏制伪共享、“共享泛滥”的乱象。这种声音甚至在海外也可以找到共鸣——国内不少共享单车出海,都遭遇了监管麻烦。比如今年年初,小蓝车打算在美国旧金山投放上万辆无桩单车,当地市政部门就给小蓝车CEO写信,反复提及“公共路权”,还有一大堆相关规定,后来还颁布了禁令。

在这样的形势下,很多共享项目自然难以做下去。共享睡眠舱,查封了;共享雨伞,城管收了;而最被人们认可的共享单车,在一些城市已不被允许增加投放。

很多对共享经济的唱衰其实不成立

共享经济的项目,真的有这么奇葩吗?恐怕未必。这并不是随便一个“键盘CEO”看个新闻就能下断语的,毕竟很多项目的确是付出了创始人的时间、智慧、精力,以及投资人的真金白银才能够出现的,能不能成立,要通过市场检验才知道。

也许有人会对“键盘CEO”的说法不服,要引用投资界人士的说法反驳,比如最近名气很大的投资人朱啸虎,他曾经表示,“听说创业者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共享经济项目,共享雨伞,共享篮球,还要到我们办公室来堵我们的门。所以在此分享一下我们投资共享经济的基本逻辑。堵门的就不必来了我在办公室的时间也很少。”

看起来创投界也会对一些项目很不买账,但这也不代表具体到某种想法就一定是对的。不妨就拿共享雨伞来说吧,这是许多网友都不看好的一个项目,认为伞这种东西人们通常会自备,就算临时要用到“共享雨伞”,也面临着还伞的难题,这种情况下,交押金就等于买伞,“这还算什么共享雨伞!”一些新闻,比如“共享雨伞被曝在上海不到1天消失,商家表示丢失量大”,似乎也验证着网友们的判断。

共享雨伞也许不像想象得那么不靠谱共享雨伞也许不像想象得那么不靠谱

但问题真像网友们脑内推演的那么简单吗,并不是这样。有媒体整理了共享雨伞项目的创业情况,公开报道的至少有5家以上,有些获得了五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天使轮投资。有一家企业今年4月下旬开始在深圳投入运营,第一批投放了超过 3000 把晴雨伞。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使用人次在15000次以上,第一批投放雨伞的平均使用频次为 2.6 次/天——看起来也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糟糕。至于变现的方式,按创业者的说法包括租金、广告、流量等等,虽然这种模式到底成立不成立还难说,但归根到底是由市场给出答案。

事实上,很多一眼看上去伪需求的东西,未必真的那么伪。比如无法单个物品锁定的共享冰箱,听起来里面放置的食品很快就会被抢光,但只要共享冰箱放置在相对高素质人群聚集的地方,如写字楼,商家的反馈是绝大部分人都会很自觉扫码付钱,不会多拿;再比如共享购物车,很多人觉得从超市推到小区里之后,不会有人还回来,但创始人却相信通过返券鼓励和信用扣分等方式,有可能会对用户产生激励,培养出好的使用习惯。这些都是不实际尝试一下,无法知道答案的。

需要“靠自觉”的共享冰箱,看起来很不靠谱,但在一些写字楼人们的确会自觉付款需要“靠自觉”的共享冰箱,看起来很不靠谱,但在一些写字楼人们的确会自觉付款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项目就不是奔着持续经营而去的,其实是广告、是营销、是噱头,但那也没什么害处嘛。

至于有人诟病说,国内所谓的共享经济是挂羊头卖狗肉,不是闲置资源存量共享,而是生造新事物进行分时租赁,这其实也没有关系。就像朱啸虎说的那样,创业项目是叫“共享”,亦或是叫“分时租赁”,根本不重要,“用户喜欢用,单位模型算出来能够挣钱,关键是这两点。至于它叫什么名字,我们并不关心。”能找到商业模式,就是本事,就是创新。

中国共享经济的成就与国情有关,当下正是施展身手的好时机

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共享经济领域的各种“奇葩项目”,也许还正是中国当下新经济活力的代表。无桩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一大招牌,不仅在向海外输出,也有很多国际媒体报道和关注。而这一项目在最初,并不是那么多人看好,很多经验丰富的投资人也看走眼,认为是“伪需求”。但如今共享单车在国内的规模,已经是现象级的了。

这一成就,以及共享经济领域大大小小已成或将成的其他成就,除了要归功于创业者飞黄腾达的梦想和决心,以及一二线城市较为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当下的国情。

首先,相比起创造出世界领先的技术或打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寻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也许是当下中国人更加擅长的东西。因为技术门槛较低,参与者较多,充分的竞争能够诞生出好的想法,事实也证明,好的想法加好的执行,也能够产生了不起的事业。共享经济这波创业大潮就是挺适合中国人。

其次,相比起发达国家各方面的成熟和秩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各方面的欠缺,给很多创新项目有了最好的施展舞台。典型如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在一些发达国家做不到中国这么大,是因为原有的模式或工具已经比较方便,相对难以替代。而中国有后发优势,所以在很多创新项目尤其是共享经济领域,中国是有可能做到世界领先的。像“共享健身仓”也许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因为相比起发达国家,中国体育设施相对不足,所以这方面创业者完全可以尝试大显身手。

共享健身仓,在中国体育设施资源不足的条件下,也许有前景共享健身仓,在中国体育设施资源不足的条件下,也许有前景

共享经济的监管需要智慧

关于共享经济,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很多项目的确会有“负外部性”,比如占道经营,妨碍原有的道路安排,或占据其他公共资源,又或者一些项目的确在公共安全或健康方面考虑得不周到。所以,监管方面的确是不该缺位的。

但关键在于,监管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对奇葩共享项目的足够宽容,等待市场自身发挥作用解决问题,也体现在监管部门主动去学习去理解各种新事物,而不是抱着陈旧的观念啥都管起来,然后“一管就死”。目前,中国的共享经济在世界上已经闯下不少名头,比如“共享经济之家”(世界经济论坛语),希望这张中国经济和创新的名片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