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3期 2017-04-06

当全职妈妈没追求?那只是经济决策!

陶舜  

特约作者

2259
导语

这几天腾讯《大家》栏目有篇文章引起争议,作者认为做全职妈妈是没追求的人生。观点虽然粗暴,但它似乎也说出了一部分人的心声,甚至有些全职妈妈自己也受这种观点影响,引发身份的焦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在这里,想对所有的妈妈们说,无论你从事何种事业、无论你上不上班,妈妈这个角色都不会也不可能“兼职”,你对你的孩子来说就是撑起一片天空的妈妈。而对自己来说,专注于妈妈这个角色,跟有没有追求并没有半毛钱关系。…[详细]

拓宽观念边界,全职妈妈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

首先值得强调的是,妈妈没有兼职,哪怕此刻你不在孩子身边,你一样也会操心孩子的安危荣辱,哪怕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你也一样会视之为当年的“小宝”。

因此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不妨先来界定一下概念,全职妈妈仅仅只是基于约定俗成,指代无社会工作的主妇。把视线拉长一点就会发现,在古代,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是这样的主妇。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什么叫有“追求”?这就因人而异了。有没有“追求”,是相对而言的。走向社会建功立业、出入职场崭露头角,这被世俗社会普遍认为是有追求的,但在修行悟道的人看来,那恰恰就是没追求。

《庄子》里面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尧与舜都曾让位于隐者,隐者头也不回,有的跑去洗耳朵,认为这些功名利禄的话玷污了他的耳朵,有的甚至认为是一种冒犯和羞辱,“我居然让你觉得我是这样的人?看来我的修行真是太失败了!”,于是绑着石头投水自尽,以明其志——这是他的追求。

正因为“追求”这东西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和相对性,所以生活中我们才需要宽博的襟怀,方可容纳万事万物,和而不同,两不相伤。如果过于偏执于自己的追求,拿它来衡量甚至指导别人的生活,那么往往要酿成悲剧。有的时候,吾之蜜糖,正是彼之砒霜。

有的人认为孩子是生活的锁链,使自己变得不自由。有的人正好相反,认为孩子是幸福的源泉,因此愿意不计成本地投入到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教育中去。不同的观念会决定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养育孩子的细节方面也会表现出一些差异,比如是否坚持母乳喂养,是请保姆帮忙还是亲自带大,是否要读奥数,是否要送孩子出国留学,留学的话是否要亲自去国外陪读,等等等等。在这些差异化的生活里面,谁能说得清哪个是有追求、哪个是没追求?

带孩子是否请保姆,妈妈们也有不同的打算带孩子是否请保姆,妈妈们也有不同的打算

有没有追求,是相对的自我评价,与别人无关

做你自己要做的,就是有追求。

有没有追求,应以自己和家人的目标、体验和评估为准绳。并不需要仰赖社会和其他无关个人的草率下论。某个全职妈妈自嘲某段时光没有追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情绪表达,哪怕如此,全职妈妈的生活价值也并不会因此而烟消云散。

很多人喜欢给全职妈妈画像,那就是“身材不好,乳房下垂,腰腹赘肉,三句话不离我娃,总以为当全职妈妈是一种牺牲”,等等。

不是说不能画像,但画像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理解,不该是为了固化偏见。很显然,上述画像只是全职妈妈群像中刻板印象式的局部,的确代表了一部分全职妈妈的生活状态,有的家长(无论男女)用力过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压力山大。但毕竟只是局部,并没有画全,如果抓取更多的样本,你会发现,全职妈妈也有身材棒棒的辣妈,和价值观方面宽博有容、教育观念上与时俱进的贤妻良母。

从时间轴来看,全职妈妈这个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举例说,所有的孕妇都有一段人人嫌短的产假,在医院里待产、生产以及产后休假的时候,基本上很少有女性从事社会工作了吧?那时候基本上都是全职妈妈,那么谁敢说这时候的全职妈妈没追求?造人总是有追求了吧?

沿着时间轴往下走两步,凭什么说养育人的时候就变成没追求了?有的家长到了孩子十八岁才放手,有的可能七八岁就比较放松了,有的人可能只当了两三年的全职妈妈就返回社会工作中去了。无论长短,全职妈妈的时光一定也是丰富的生活经验,拿“没追求”去抹杀这种生活经验,实是一种粗暴的功利价值观。

现代生活中,要不要当全职妈妈,往往只是一个经济选项

要不要当全职妈妈,跟有没有“追求”关系不大。有没有追求体现的是志向和理想,全职妈妈其实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生活选择,它的背后是育儿观念的支撑,以及家庭经济决策的选择。

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之后都会算一笔账,比如请一个保姆一个月要花费多少钱。像北京这样的地方,据说一个保姆的月工资低于四千的已经不太多了。如果是普通家庭,有些年轻的妈妈可能一个月的收入往高些算也就七八千块钱,而职场有竞争,工作有压力,交通很疲倦,那七八千块钱也不好赚。有的家长就会认为,如果自己专职带孩子带几年,肯定比保姆带得好,而且也能增进两代人的感情。何乐而不为?

因此,现实中人们在考虑要不要当全职妈妈的时候,情绪上自我评判是不是有“追求”恐怕不是首先被考虑的,经济上和育儿效果上是不是更划算、更优质,才是真正的决策依据。

在现代社会,养育儿童的花费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养育儿童的花费越来越大

这就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家庭收入怎么样,是请不起保姆不得已而为之,还是不差钱但是看重陪伴?二是两个家长甚至其他家庭成员(包括孩子)怎么看,是否觉得全职妈妈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全职妈妈的负面效应到没到影响夫妻关系的程度等等,因为确实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全职妈妈可能导致妻子魅力下降,夫妻关系寡淡,诱发丈夫出轨等等。第三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妈妈本人是否接受并愿意全情投入全职妈妈这个角色,而这是影响全职妈妈生活满意度的最根本原因,如果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角色,那么请保持社会工作,对于这部分来说,下班后的妈妈可能反而更有母爱,一旦变成全息倍伴的妈妈,她们可能真的会疯掉。

第二点、第三点可以暂且不谈,因为这是非常个体经验的。但在经济方面,全职妈妈们对待这个角色可以有个全新视角。

强调家务的市场价值,有助于让全职妈妈的贡献更加被认可

家务是一个经济问题,养育孩子是最重要的家务,很多全职妈妈可能还兼做其他各种家务。保姆的工资就是家务外包的市场对价。不同的阶层,家务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对家务的理想需求也不一样。仍有一种封建迷信有待破除,那就是认为家庭贡献不是工作和价值,以为只有社会工作才叫事业。在今天这样的开放时代,那种理解无疑是狭隘的。

如今外卖行业这么火,就是因为很多人把做饭这件家务外包给了互联网公司,把自己从家务中解放出来。这并不完全是因为懒惰,而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何况如今职场压力和房价这么大,人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赚钱的事情上,给自己和家人做饭,这件家务是温暖的,但并不赚钱。

前几年开两会的时候,时不时有代表委员建议丈夫给妻子的家务发工资,这个主意听起来好像很荒唐,但针对家务进行市场定价这件事,并非天方夜谭。也许,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丈夫给做家务的妻子发工资,好的解决方案首先需要确定家务在市场上的经济价值,可以计算出一个数字来,这笔钱不该由某一个人承担,而应该由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然后一起支付给做某项家务的家庭成员。家务的支出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和收入程度,适当分配缴纳额度,比如小孩可以只交极少量的钱,而且小孩争做相应的家务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费用,这既有利于家庭生活的民主化和市场化,也有利于培养家庭成员做家务的积极性。

假如做家务就可以毫无羞愧地赚到钱,全职妈妈的家庭贡献和市场价值被全家人所认可,一方面,全职妈妈自身就能找到饱满的生活热情和自足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恐怕再也没人会说三道四“全职妈妈没追求”了,哪怕就是有人这么和她说,她也会无所谓地一笑而过的。

对家务价值的忽略,是“全职妈妈没追求”论的隐性前提,这种忽略不仅中国人习焉不察,就是在经济更为发达的日本,也是如此。去年有部日本喜剧在日本很火,叫《逃避虽可耻但有用》,讲述了研究生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女主角森山实栗选择与职业宅男、上班族津崎“契约结婚”,以主妇作为自己职业,二人在共同生活中领悟爱情真谛的故事。

在这部剧中,女主角把家务当作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比以前的所有保姆都好,获得了雇主津畸的高度认可,久而久之,这个自认为将终生不婚也不与人同居的资深宅男,开始爱上了她。“麻烦”因此而来,相爱以后单身公寓不适合住了,爱人不能继续在客厅打地铺(但作为保姆,这种待遇是可接受的),他们想住更大的房子,于是津畸计划着让森山实栗出去工作,这使她大为震惊:“我已经有家务这份工作了呀!为什么作为妻子就应该免费做家务工作?”

森山实栗的疑问,是问给那些忽视家务市场价值的传统社会的,也是抛向经济规则还没有进入或进入不够的领域的。市场的逻辑或许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和终极法则,但很可能是对所有人来说最不坏的准则,至少,当有人(或许就是你的老公)粗暴地指责全职妈妈没有追求的时候,你可以把做一餐美食、洗碗、倒垃圾、刷马桶、照顾父母、培育小孩等等项目的市场费用清单甩到他脸上:你既然是这么有追求的高端人士,那就请快点把钱付了吧!

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片段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片段

不要把“全职妈妈没有追求”当做你的枷锁,换一个视角,你会发现这同样可以是很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事业。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