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7期 2017-02-19

爆仓、停摆让人愁:如何让快递公司成为“好企业”

丁阳  

洋洋得义

2259
导语

近几日,快递公司爆仓、停摆问题持续引发关注。如有网友发帖称,自己有8件快递在北京花园桥站点停了半个多月,一直无法收到。后来他去站点寻找,发现数万件快递积压,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欠了八九万元工资。此外还有同城快递数日没人送、站点电话打不通等等。这些现象自然与过年有很大关系,但也足以说明快递业强度大、待遇低的“血汗工厂”模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所以才有用工荒。很多人都同情快递小哥们,但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做一个真正的“良心消费者”,或许是一个办法。…[详细]

刘强东炮轰快递业不善待员工,这一说法受到了普遍认可

在不少快递公司受爆仓、停摆问题困扰时,京东公司老板刘强东跳了出来,对快递和电商行业进行了炮轰,认为这一现象属于行业毒瘤。刘强东表示:“大家只看到所谓的电商就业数字,而看不到90%以上的电商从业人员没有五险一金或者少的可怜的五险一金。现在他们吃的是青春饭,将来谁来养活他们?”

刘强东炮轰快递业刘强东炮轰快递业

京东公司也是一家电商,兼具快递公司的性质,刘强东之所以炮轰同行,自然是因为有自己的底气。京东公司把送货人员视作企业正式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这一点是被京东高调宣传的。刘强东多次强调自己对员工的关怀,并且高调表示:京东决不允许一个员工外包,保安保洁也要签劳动合同。另外,京东前日公布,2016年京东集团总共为包括基层快递员在内的员工缴纳的五险一金,超过了27亿元人民币。此外京东配送员还有商业保险,专项救助基金等等。

好事拿来宣传,这点再自然不过。重点在于围观者的反应。从各大社交媒体论坛的反馈来看,多数网友对刘强东的话是认可的,这种认可通常来自切身感受。比如有网友表示很多快递员态度恶劣、根本不愿意送货上楼,而京东的有礼貌、主动上楼;又比如“很多快递公司的送货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京东送货小哥一直都没有变。”这些点滴切身感受足以能形成一种社会认知,哪些是压榨员工的“坏企业”,哪些是善待员工的“好企业”。而在这次的舆论风波中,有个叫“快递员有梦想”的账号发文怒怼刘强东,大部分网友也嗅出了不对劲,认为刘强东再怎么抬高自己贬低友商,那也是在为快递员说话、争取福利,反而是“倒打一耙”的快递员身份可疑。在很多人看来,之所以快递业目前有这么严重的积压、爆仓、运送慢、态度不友好等问题,关键正是在于快递员任务太重,过于劳累,还待遇不好。

消费者会对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抱有好感,这是趋势,目前“良心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多

用脚投票,这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但有这个原则,不足以保证市场一切都往好的一方运行。从用工端来说,快递员自然希望能进入对待员工好的企业,但“好”的企业总是有限的,“好”的企业不可能无限扩大自己的规模,因为要考虑成本。而对于送货这种缺乏门槛的活,“坏”的公司也总是能够招得到人。最重要的是,快递业是个对价格十分敏感的行业,消费者选择哪家快递,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价格,只要价格合适,其他的一些概率性问题如延迟、丢件等相对都要次要些。而且,对于整个网上购买行为来说,选择哪家快递对于消费者来也不算特别重要的一环,因此通常就交给店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坏”的快递企业只要奉行低价策略,依然有生存之道。那么,在快递公司老板、店家、消费者三重挤压之下,快递员的待遇自然就好不起来。

要想用市场原则改变现状,就需要改变市场主体的心态,做决策时不再只看价格和质量,而要纳入其他因素。举个典型例子,苹果公司早些年曾因供应商工人的健康状况备受批评,而如今苹果公司就对此极为重视,在改善供应链员工健康问题方面投入很大。按理说这其实不是苹果公司的责任,但基于苹果公司的道德责任感,以及潜在的消费者负面评价,苹果公司做了这样的决定,这叫做“企业社会责任感”。有这种责任感的企业,会受到消费者的回馈。这种现象叫做伦理消费(Ethical consumption),又称良心或道德消费,是指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是符合道德良知的,它不仅不会伤害人类;同时也不会剥削动物、 恶化自然环境。伦理消费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正面购买”符合道德的商品; 另一种是拒绝购买非道德商品,或是抵制不讲道德的公司。

越来越多消费者“讲良心”,比如不去购买动物制品的衣包鞋越来越多消费者“讲良心”,比如不去购买动物制品的衣包鞋

这一现象是近年来的显学,学者发现,影响良心消费的三大考量因素分别为:社区回馈、环境保护、工作人权。社区回馈是指提供工作机会、捐款给非营利机构、设立奖学金等等,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加分项。而环境保护和工作人权是企业的基本责任,一旦做不到,就会受到很差的评价。比如,市场咨询公司TNS的一项研究指出,英国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宁愿购买符合道德的衣服。报告指出,76%的人认为终结童工以及“血汗工厂”是其愿意购买符合道德产品的主要因素。而中国快递公司的“血汗工厂2.0”(详见《快递小哥们被打:“血汗模式2.0”不可再持续》)模式,自然是在工作人权方面做得极为不好。

然而,消费者往往会“说一套做一套”,对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办法

既然有这么多消费者愿意进行“良心消费”,问题岂不是看起来很好解决?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消费者们会“口是心非”。一项大型研究发现,英国超过1/3的消费者声称他们是伦理商品的购买者,但是这些被认可的伦理性商品只占到他们市场份额的1%到3%,此现象被称为“30:3”现象。换言之,30%的消费者称在其决定购买时都曾考虑过伦理因素,但数据却显示仅有3%的消费者言行一致。中国也有类似现象,一项研究指出,有接近58%的消费者“说一套,做一套”,即表达了明确的购买意向,但却不实际购买伦理产品;只有13%的消费者言行一致,既声称偏好于购买伦理产品,同时也身体力行,积极实践伦理购买;另外有29%的消费者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许多研究指出,关键还是在于商家“不道德的行为”距离消费者太远。就拿快递业来说,快递员工作强度大、待遇不好、缺乏五险一金,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这些说法只能在新闻上有所感受,事实前些年媒体上还有很多“快递员收入超白领”的报道,这使得很多消费者对快递小哥们并没有报以太多的同情。而如果“不道德的行为”距离消费者很近,能够真切感知到,那情况就不同了。比如归真堂“活熊取胆”,按理说相比“杀熊取胆”已经是种进步了,但只要看到熊在哀嚎的视频,人们的同理心和抵制情绪就会很快出来。

那这么才能让快递业的“不道德的行为”、“血汗工厂现象”能让人们有清晰的感知呢?这实际上也是大部分行业都会面临的问题,“好企业”尽了社会责任或者本分难以被感知,而“坏企业”不仅没有社会责任感还做一些违背基本人权的事情,却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得到惩罚。按学界通行的说法,解决的办法在于尽量提高行业透明度:对于售卖产品的企业,其上游供应链的环境保护、工作人权状况,要让社会认识到这些内容需要公开透明,然后进行审视;而对于快递这种服务业,也要让社会认识到,企业需要公开有关的用工状况,视拒绝公开为不正常;另外,要建立足够的第三方评价体系,让人们尽量对好企业、坏企业有明确的分辨。这样,潜在的“良心消费者”就有可能会变为真正“良心消费者”。

让市场褒奖“好公司”,惩罚“坏公司”,这是很多人的希望。但这种状况不会自动达成,需要每个人都去做些事情才行。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