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8期 2016-11-12

假信用点存在11年骗走2000余万,不怪村民太愚蠢

王月兵  

晴耕雨读

2259
导语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河北藁城市常安镇永安村的村民发现,多年来在农村信用社代办点存的钱不翼而飞了,代办站工作人员张风绵也联系不上。当地北楼信用社证实,村民们手中的存款凭条全是假的,张风绵经营的信用社代办点在2005年就被撤销。警方透露,此案涉及500多户村民,金额超过2000万元。一个早已被撤销的代办站为何能存在11年而不被人戳穿?…[详细]

11年来,为什么没人怀疑过“代办站”是假的?

永安村的村民通过假代办员存款见不着存折,只能拿到存款凭条,而凭条上除盖有所谓代办员的私章外,一无信用社公章,二无柜员号,就连客户签名也一并“机打”代劳。这样也能骗倒500余户村民,真是村民们太大意了吗?

事实上,是种种外界原因导致村民们对眼前的风险浑然不觉。首先是撤销代办站的通知工作不到位,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监会在2008年就提示了已撤销农信社代办点案件的风险,要求对撤销的代办站和代办员,要确保每一户村民知晓。但永安村多名村民却表示,他们当年没有看到过撤销代办站的相关公告。

张风绵为村民开具的假存款凭单张风绵为村民开具的假存款凭单

其次是村民对代办员张风绵怀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永安村仍是一个传统的“熟人社会”,大家自认彼此知根知底,不会防范身边的人。而张风绵经营的“代办站”在村里正规存在了30多年,上一任“代办员”是她的“婆家舅舅”,再加上代办站之前从未出现过无法兑付的情况,所以村民必然会缺乏警惕。

最后是因为金融服务的缺失。据村民张雨介绍,永安村位于石家庄藁城区常安镇,附近邻村包括镇上都是农村信用社,只有县城里才有其他银行,这是不少农村金融服务的普遍现实。尽管如今政府在大力推行各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助农取款点、金融自助服务站,但通过农信社存取款仍是不少村民的首选,这跟农信社“扎根基层”的特点有关。根据央行2014年《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的数据,中国涉农金融机构共有81397个网点,其中农信社42201家,比例超过一半。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数据,中国共有乡镇级区划数40381个,平均一个乡镇就有1.05个农信社网点。

代办站、代办员曾撑起农信社的“半壁江山”,但在06年前后被大量清理

对于城市人来说,农村信用社代办站、代办员都是陌生的名词,但只有清楚他们曾经发挥的作用,才能理解他们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意义。

先说代办站。农信社代办站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为了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存贷款等基本金融服务,但又碍于成本压力难以在每个“田间地头”都设立一个分社网点,代办站就产生了。代办站多设在行政村,通常跟住家盖在一起,业务范围包括农村个人储蓄以及农信社管理农户小额生产、生活贷款,包括咨询、推荐和催收等。从性质上来看,代办站不是农信社的营业机构,它与农信社之间仅仅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代办员(也称“联络员”)则通常由各个行政村的会计、其他村干部或者农信社职工的亲戚担任,往往存在几十年不换岗、“子承父业”的现象。他们并不是农信社的员工,工资是按照存款余额和贷款利息的一定比例提取代办手续费。过去,代办员很受村民信赖,因为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村里人无论存款还是取款,只要交给代办员,就什么也不用管了。某种程度上,依靠信用担保开展工作的代办员就是信用社的代名词。

据经济观察报2006年的一篇报道,一位信用社人士称,对于不少信用社而言,网点众多的优势就在于代办站多。有的地区,代办站的业务占整个信用社的十分之九。由此可见,农村信用代办站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十年来,大量撤并代办站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清理农村信用社信用代办站、邮政储蓄机构代办机构的通知》,对村级农村信用代办站进行全面清理。通知下发半年后,全国就清理代办站94735个,占代办站总数的78%;清理代办员104251人,占代办员总数的78%。

代办站被撤销后,代办员冒用原来身份从事非法吸储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是政策改变带来的后遗症

永安村村民的遭遇并不是孤例。

2012年8月,有媒体报道称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许昌县联社一网点被撤销,信用社宣布存折作废,只支付储户60%的本金,农民愤怒堵门追讨。河南省农信社随后发表公告称:所谓被撤网点只是一个代办站,农信社已和代办员王伟岭于2005年11月解除代办关系。该公告同时表示:许昌县农信联社在撤销小召乡屯里储蓄代办站、取消王伟岭代办员资格时,已在小召乡屯里村及附近村庄的显要位置和主要街道张贴了撤销公告,通过村里的广播进行了多次宣传,并将使用的印章、重要空白凭证、账簿、存取款凭条及与信用社有关的所有资料一并收回。

屯里村一名老大爷抱着一名男子大腿,在一处信用社建筑前讨要存款屯里村一名老大爷抱着一名男子大腿,在一处信用社建筑前讨要存款

屯里村与永安村的遭遇惊人的相似——1.屯里村的储蓄代办站已经开了20多年,口碑不错。2.代办员王伟岭深得村民信任。3.代办站被撤销6年之后,2000多名屯里村村民才知道了这个事实。

有句谚语是:“你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或者暂时欺骗所有人,但你无法永远欺骗所有人。”但如果假代办员每次都能用拙劣的伎俩骗倒成百上千人,而且一骗就是好几年,那一定是因为政策变动成了他们的“帮凶”。

金融政策的存废需要考虑底层农村生态,否则会破坏农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秩序

村民频频被假代办员欺骗,背后隐藏着农信社管理制度和农信社改革等诸多问题。

关于撤销代办点,一直有很多争议。裁撤一方面是由于出现了不少假名贷款、账外经营、私自揽存、贪污等经济犯罪案件。这很好理解,代办员劳动报酬不高、劳保福利待遇差,几乎没有劳保可言,又接触大量的现金,因此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网点的费用惊人,农信社想节省开支。

应该承认,在某些交通条件比较便利、接近金融网点的地方,信用代办站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在不少偏远地区,信用代办站仍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如果代办站都被裁撤了,村民有实际金融需求却缺乏金融服务,就会出现农村金融服务真空的现象。这可能引发一些负面效应,比如会直接导致储蓄持续下降;给农民存款支取和办理小额贷款带来不便;把农民推向山寨金融机构、地下借贷等。

金融服务选择少,信息流通渠道不畅是农村金融生态的两个主要特点。撤销代办站之前,没有充分考虑到裁撤后农民客观存在的金融需求该由哪个机构来满足,以及是否能做到公允(尽管有一些补救措施,如将原代办员改聘为联络员或信息服务员提供业务信息服务,但一般是按照1000个农户设置一个联络员,不足1000户则不设立);撤销代办站之后,又无视信息的鸿沟,没有完全尽到通知提醒的义务,保障每个村民的知情权,让村民蒙受损失。金融政策、机构的存废从来不是简单的一纸文件,尤其是在缺乏金融知识、金融风险教育的村民面前,一定要慎之又慎。

近年来,政府部门又在花大力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能否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正规便捷的金融服务,是对金融系统的巨大考验。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