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8期 2016-05-27

民间投资失速:老板要“抱公家大腿”太困难

王杨  

亡羊补牢

2259
导语

最近,民间投资增速罕见大幅回落引发强烈关注,到底是老板们比较悲观还是另有隐情呢?为此,国务院在几天前还专门派出了九路督察组奔赴全国各地摸底。结果,有的老板反映,手握数亿却投不出去。为什么不让老板投钱呢?搞清楚这个问题,也就能够解释民间投资增速大幅放缓的重要原因。…[详细]

国有资本投资高涨,民间资本投资下行,十年罕见

最近一个季度,民间投资呈现出罕见的失速。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报道,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由去年底的10%略升至10.5%,其中,政府投资由去年底的9.5%猛增至20.6%,民间投资却由10.1%“腰斩”至5.2%。对比实在很明显。而查阅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民间投资和国企投资也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势,如下图:

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和国企投资的增速截然相反(注:官方未给出1月数据)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和国企投资的增速截然相反(注:官方未给出1月数据)

总结起来一句话,民间投资与国有资本投资呈现出相互剧烈背离的态势。

重点照顾国字号,民间投资便被挤压了

民间投资失速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一些老板想把钱给投到国外去;民营资本融资难,得不到很好的政策扶持等等。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很多行业和生产部门,国有资本的进入门槛低,且处处被信任、受照顾,而民企则很难介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较(注:官方未给出1月数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较(注:官方未给出1月数据)

如上图,最近一个季度,民间投资的增速在第三产业呈现出断崖式下跌,第三产业恰恰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着重转移和发展的方向。民资只能在制造业扎堆。

好的投资机会在一定时间段内是有限的,倘若这个机会给了国有资本,那么民间资本自然就难为。换句话说,天平倾斜了,民资遭遇着不公平待遇。如据新华社报道,重庆一位环保企业负责人向督查组坦言,现在民间投资面临最大的困惑是缺乏公平待遇。虽说市场需求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但并非所有行业都不挣钱,比如不少医药、文化、环保企业效益都不错,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也想扩大投资,但屡遭“白眼”频“碰壁”,影响了投资动力。

甚至激发民资的PPP模式,最后也变成了国资的盛宴

最值得一说的是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本来这种模式被寄予厚望,政府和社会资本一起出钱出力,共同建设公共事业,既能拉动内需,又能提高举办公共事业的效率,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然而,从private(私营资本)被翻译成了社会资本可以看到,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这里的社会资本主要是国资为主,正儿八经的民资却无所适从。例如,国务院派出的调查组在山西举办了一场座谈会,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东杰智能董事长姚长杰向督查组反映,‘我们手头掌握着数亿元资金,想投,却投不出去……’资金投不出去的原因卡在‘土地’。东杰智能副总经理张新海表示,公司希望投资停车设施,但停车设施最为稀缺的城市中心,任何一块看起来能够建停车设施的空地,都有不同部门对其设有各种条条框框,比如规划部门有‘红线’要求、建设部门有容积率要求、消防部门有消防安全要求,让企业无所适从,想推动项目都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兴办停车场是公共事业,太原市也有这样的需求。只不过,其在《关于2015年公共停车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里说的很清楚,“在资金筹措方面,太原市将优先支持龙投、国投等政府国有投资公司,采用‘土地补偿、拆迁安置、停车场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

停车场是典型的公用事业,PPP模式是很好的投资方式停车场是典型的公用事业,PPP模式是很好的投资方式

文件里就赤裸裸地偏向国企,让民企如何办呢?而翻看那些PPP合作示范项目,背后也多有国字号的身影,民企只有靠边站的份。其实,在中央的制度设计上对于民资是一视同仁的态度,但是到了地方就不这么想了。细究起来,民间资本不太被一些地方政府所信任,以贷款为例,如果给国企的贷款坏账就坏账了,倘若换为民企,则贷款的审批、程序等都会受到追究,难怪民企毫无优势,反而被“嫌弃”。

大量的财政补贴,民企拿不到,项目也毫无效率

PPP项目的前期能够得到大量的财政补贴,目的是加快项目的启动。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29日,全国各地共有7110个PPP推介项目,总投资约8.3万亿元。然而,截止2月底,开工的项目仅仅占总数的5%。财政的补贴扶持力度却一直是加大的。从中央、省一级政府,再到市县级政府,都有不同的补贴措施,从直接给钱到贴息贷款再到土地优惠,不一而足。

面对巨大的优惠,伪项目产生了。例如,在中央的文件中说的很明白,社会资本“不包括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及其他控股国有企业”。可是你说的是本级,不包括上下级,也不能管异地啊,于是政府融资平台依然可以介入PPP项目,地方政府利用“PPP”打掩护,变相地为其进行了融资。如赛迪智库副研究员赫荣亮所言,私人资本被驱逐了。他还总结了“伪PPP”项目的潜在危害:公众利益受损;监管力度不及;风险向政府倾斜,社会(纳税人)买单成本过高。

总之,本来是政府、民众与民间资本的三赢,最后却变为了政府、民众与国字号的三输。

该打破民间资本投资的结构性歧视了

一些好的投资,民间资本想进入困难重重,不仅有显性壁垒,也有各种隐性壁垒一些好的投资,民间资本想进入困难重重,不仅有显性壁垒,也有各种隐性壁垒

民资想要进入的行业,门槛高、壁垒足,于是只能在门外打转。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但是而今低门槛的制造业已经不是好去处,民间资本转过头却发现,钱捏在手里,找不到项目,没有门路,审批的门槛像座大山。此外,可进入的项目如果设计有问题,稳定性没有保障,其实也是在变相赶客。

明明PPP该是民间资本的盛宴,却也是国资优先。于是那些有想法、有创意,同时更灵活的民企很难“很难抱上公家的大腿”。一来二去,结构性壁垒其实不仅仅没有消弭,更是愈演愈烈,而民资的萎靡,对于中国经济毫无好处。

如总理所言,“说实话,一些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而是‘没门’!不知道‘门’在哪儿!”“因此,必须进一步放宽准入,让民间资本投资‘有门’!”

财政的发力和民资应该是共同进步,却变成背道而驰,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要让民间投资重新活跃起来,有很多路径和需要改变的。而首当其冲的便是让民资不再面对结构性壁垒这座大山,只能唉声叹气,而是砸碎“玻璃门”。


每添加一个题目需要新建一个ID,填写规则是ID之间用英文逗号分开。
如两个题:10600867,106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