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知阴阳五行”的《科学素质基准》 太荒谬

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基准》发布后很快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很多人发现,《基准》有很多值得商榷乃至低级错误的地方——比如称“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以及要求“知道阴阳五行”,称其“具有现实意义”。这样一份荒谬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到底是怎么出炉的呢? …[详细]

这份规格很高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错误比比皆是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是一份怎样的文件呢?从4月18日的通知来看,规格很高,是为落实《科普法》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科学素质纲要》等重要文件,由国务院办公厅确定科技部、财政部、中央宣传部牵头,中央组织部等20个部门参加制定。而且是“经组织专家研究,在部分省(市)试点测评,并广泛征求部门、地方和社会各界意见,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制定的。这个《基准》最早是2006年国务院《科学素质纲要》要求制定的,到2016年出台,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的产物。

然而《基准》一经公布,却遭到一片嘲讽。因为里面的低级错误和值得商榷的地方实在是不少——

最严重的低级错误,就是称“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初中物理上来就告诉我们, “力是维持万物运动的原因”是亚里士多德时代的错误认识,从伽利略以来,我们就已经知道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并不需要力,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才需要力。这也是大名鼎鼎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可以说是物理学基础中的基础,而物理学又是科学的基础。《基准》在这么一个地方犯了常识性错误,怎么被外界嘲讽也不为过。

公转过程中地球自转轴与太阳交角变化,是四季形成的原因的关键,不能不提公转过程中地球自转轴与太阳交角变化,是四季形成的原因的关键,不能不提

《基准》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事实性错误或极易误导人的内容,比如称“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实际上很多物质不是由原子组成)、“太阳光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实际上是由连续光谱组成)、“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公转过程中太阳相对于地球自转轴角度的变化才是四季形成原因,公转本身不会形成四季)。这些错误对于认真学过中学物理的人来说,并不难发现。

《基准》的一些观点也很值得商榷,最典型的就是,“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也就罢了,何来“现实意义”?事实上就连李约瑟这样推崇中国古代科技、哲学思想的学者,也承认“五行”观念是纯粹的糟粕。正如陈学雷等八位科学家所说,“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内容并非现代科学的一部分,在现代科学中并没有现实意义。相反,许多现代迷信和伪科学正打着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幌子。”(具体可参考短史记《科技部要求公民“知阴阳五行”,你怎么看?》)

《基准》中还有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内容,比如“了解基本交通规则和常见交通标志的含义”、“在劳动中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定和操作手册”等等,这到底跟“科学素质”有哪门子关系了?

这样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到底是怎么出炉的?

对比研究稿、征求意见稿,可以发现《基准》是越搞越不靠谱

不妨具体考察一下这个《基准》一步一步怎么来的。实际上2008年科技部跟上海市联合启动了一个“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基准制定与试测”课题组,当时弄了个“研究稿”,以及建设了测评题库,并在多个省份进行了试测,号称效果良好。随后科技部组织力量研究起草了《基准(征求意见稿)》,通过三轮大范围20多次的讨论论证,邀请各领域专家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基准(征求意见三稿)》,随后又向各地科技部门征求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完善”。此后,科技部还邀请国内各行业领域权威专家成立了《基准》制定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修改完善”,去年10月形成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版本。然后今年4月正式版本最终出炉。

现在网上好找到的,是当年的研究稿,以及去年10月的公开征求意见稿。对比之后,不得不说的是,很多错误一开始就存在,比如2008年的研究稿里,“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 、“太阳光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等陈述就已经存在了,居然一直都没改正。这些错误不纠正也就罢了,但让人费解的是,有些内容是越改越错。研究稿里关于地球公转的内容,还提到了“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夹角,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四季更迭”,在征求意见稿、正式稿里就没了。研究稿、征求意见稿里提到,“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8天。”到正式稿的时候,直接变为表述极具误导性的“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了。

自上以下分别是“研究稿”、“征求意见稿”和“正式稿”关于四季和月份的表述,越来越错自上以下分别是“研究稿”、“征求意见稿”和“正式稿”关于四季和月份的表述,越来越错

这样的错误,对比起科技部自称的不断“完善”,实在是让人很难理解。不过如果只是事实层面的错误,也就罢了,一些观点层面的“完善”,还不太好“纠正”。

正式稿相比公开征求意见稿,最大的变化就是添加了好几条“观点”。例如,正式稿中的第一条“树立科学世界观,知道世界是物质的,是能够被认知的,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知道世界是物质的”这一点。征求意见稿也没有第四条“知道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第五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科学和技术具有重要作用。”第六条“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能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看上去,添加的这几条是不是很像政治课本里的内容呢?跟“科学素质”有多大关系呢?前面提到的“要求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及其“具有现实意义”的,也正是在正式稿最后才添加的。

《基准》编排很奇怪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定者一定要跟着“纲要”走

《基准》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错误和值得商榷的部分外,有些人指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内容编排得很奇怪,有很多看起来跟“科学素质”无关的内容,像“了解交规”、“遵守安全生产规定”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看看“研究稿”就明白了,研究稿在每一部分内容之前,都明确说了,是根据2006年国务院文件《科学素质纲要》来编排的。《科学素质纲要》提到了要“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所以《基准》中才有了“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识,能正确使用交通工具”、“具备基本劳动技能,能正确使用相关工具与设备”、“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遵守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内容。

然而,问题是,这些内容跟科学素质真的有什么关系吗?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这个标题而言,前面提到的这些内容明显是不合适的。然而因为当年的《纲要》提到了,所以制定者就非要把《基准》的内容往上面靠,但《纲要》其实并没有要求把基准搞的这么奇怪。

所以,合适的推测是,《基准》的制定者光去琢磨怎么对应上国务院文件了,结果基本的常识错误都没有人去关心。

另外,正式稿相比起征求意见稿添加的那些东西,来源是哪也非常明显——看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制定说明,可以发现此前的制定过程都是在科技界内部来搞,但《基准》的最终出品方,是科技部和中央宣传部联合发布。

有没有必要由国家来搞这么个《基准》,非常值得商榷

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原因,当然,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确实普遍较差——2015年官方调查显示,我国公民有科学素质比例只有6.20%,而以前的调查常年徘徊在3%左右,甚至不足1%。当然这个现象是很让人困惑的,按2011年的数字,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就有58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4%,在18岁至69岁被测评的对象中,占了近6%的比重。再加上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这可能是一个达到8000万人左右的群体。怎么也不至于那么少人“具有科学素质”。所以,调查方法是否有问题,题目设计是否科学是值得商榷的。

历年关于中国人科学素质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图片来自刘立先生的博客历年关于中国人科学素质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图片来自刘立先生的博客

那么,为了精确评估国人科学素质,以及帮助人们提高,是不是就该制定这么一个国家公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并用来作为考核公民的内容呢?恐怕值得怀疑。制定《基准》是向美国人学的,然而美国有很多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者均非政府,而是不同的民间社团。制定者是多元的,制定出来的标准是多样的,标准的实施是非强制行的。只是由于科技界、教育界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这些标准的目标是一致的。标准在制定前都有充分研究基础,其实施都有相应的措施和辅助性出版物的配合。

然而按我国过往的经验,如果只是想为了提高“有科学素质”的人的比例,或者提高他们的答题的分数,出了这个《基准》,说不定还搞坏了。论背东西,中国人天下无双,就算让成年人来背,需要的时候也完全背得下来。来些指标,来些考核,噌噌噌就上去了。

今日话题栏目小调查,欢迎您的参与!(点我进入调查)

结语

如此高规格,却又如此荒谬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是严重的政策过失,得有人出来负责才行。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丁阳
+收听
提问

关注今日话题微信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