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老赖”国企利用政策甩包袱成新潮流

近日,据财新网报道,因经济下行,企业逃避巨额债务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少国企也在列。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有偿债能力的企业,故意想方设法甩掉债务包袱,逃债俨然成为这些企业的生意经。 …[详细]

“去产能”背景下,企业债务违约频现

伴随着经济下行,再加上“去产能”的背景,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到期”、“违约”、“债务”,这些词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国企和私企负债、收益情况对比 图片来自:经济学人国企和私企负债、收益情况对比 图片来自:经济学人

曾经,依靠政府这座靠山,地方国企是金融市场的宠儿,银行愿意提供贷款,在“买券看爹”的债券市场上也倍受追捧。丰厚的资金支撑地方国企的发展,创造了就业和GDP,也埋下因经营不善导致债台高筑的隐患。

如今,到了还债的时候,政府这座靠山却靠不住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上升,债券市场也面临违约风险。按照以前的套路,国企经营困难,地方政府绝对不会坐视不理,通过行政手段来化解这种债务风险,拉资源“输血”救急是最常做的。但是今非昔比,经济环境使然,地方政府为企业兜底的意愿非常低,企业的问题由企业自己来解决。

政府不兜底当然是好事,但是企业自己想办法解决债务问题不可避免会出现道德风险。很多国企,想的不是怎么还债,而是怎么赖掉债,逃避巨额债务的现象卷土重来。

企业一般利用资产重组来甩包袱

没钱的企业还不了债,有钱的企业却也想赖账。银行业内人士在接受财新网采访时称,“在高杠杆环境下,债务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债务人借去杠杆之名逃废债的现象在增加。”

企业逃避债务的操作手法并不复杂,通常是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实际控制人把负债企业的优质资产转移到关联企业,负债企业账面上资不抵债,只能申请进入破产程序。

首家国企债券违约首家国企债券违约

举个例子,去年9月首家国企债券违约的保定天威集团申请破产重整。天威集团的母公司兵装集团“家底”殷实,对天威集团进行利息援助并非难事,但其并没有伸援手。

天威资不抵债,除了自身经营不善,还在于兵装集团刻意的资产重组。据财新网报道,“为了保住保变电气的上市公司壳资源,兵装集团在2013年10月份,对保变电气与天威集团进行了资产重组,将光伏、风电等过剩新能源产业全部剥离出上市公司,置换到天威集团。”而这些资产早已处于亏损状态。

“甩包袱”让天威保变顺利扭亏,天威集团则最终资不抵债。而破产重整的消息公布大半年了,目前仍没有实质性地进展。

不止天威集团一家,近一年来债券违约集中爆发的几家国企和央企,都有逃避债务的举措。业内人士称,“广西有色、天威集团、云峰、东北特钢,这些地方国企和央企想尽各种手段逃废债实现集团的债务重整,牺牲了债权人的利益。”

破产也来加码,一些企业把“资产重组+破产”玩得很溜

据财新网报道,广西有色大幅资产减值谋求尽快破产,一下把资产负债率提高到100%以上,达到破产清算的要求。这是因为按照《破产法》的规定,企业破产清算后债务清偿有顺序,职工工资排在第一位,债权清偿位次在最后,债权人可能获得一部分受偿,也可能一点也得不了。而且,破产只是对企业本身来说的,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并不受影响。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在破产之前的“暗度陈仓”,如上述提到的有些企业母子公司之间的债务担保和转换,导致逃避债务行为的产生。特别是,有些企业本来有优质资产,但却把好资产转移,坏资产算到一个公司头上,最终留下一个无钱的空壳对付债主。毕竟资产重组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从而提高其偿债能力,最终偿债务,而不是为重组而重组,甚至为逃债而重组。

如果逃避债务成为企业的一门生意经,只赚不赔,国企都把债务当成一种资源进行争夺,必然会诱发更多的逃债行为。债务人举债时无所顾忌,拖欠时也不必为后果负责,是信用机制不完善的结果,最终企业债务将转化成公共债务。

“债转股”正热,要避免其成为逃避债务的新途径

现在,万亿“债转股”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所谓的“债转股”是指银行由企业的债主摇身一变成为股东。看起来,“债转股”对各方都有好处,银行的不良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消失,企业也不用有债务包袱了,但这一切基于企业未来经营起色能够实现收益。

目前释放的信号是,要“债转股”的,是那些只是一时经营不善,但是还能活过来的、有潜力的企业,但如果企业藏匿信息“暗度陈仓”,那这些企业有可能是原本能还本付息的企业,借“债转股”来逃避债务。

正如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所言,“用好了这一市场工具(“债转股”)可以换来一个健康的发展机制,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用不好会成为逃废债的盛宴,寻租设租的新工具!”

结语

企业暗度陈仓,甩掉债务包袱,让债权人的钱打了水漂,这不该是健康金融市场的常态。让债务人为拖欠债务承担损失的责任,是迟早要交的作业。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李敏
+收听
提问

关注今日话题微信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