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卡护栏身亡:设计不安全公共设施成隐形杀手

3月28日下午,陕西榆林米脂县一名女子双腿跪地、脖子卡在路边防护栏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警方确认孕妇当场死亡。虽然具体死因需尸检后进一步确定,但从网络流传的监控视频和媒体采集的信息来看,酿成这起一尸三命惨剧的元凶(该女子身怀8个月双胞胎),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护栏。 …[详细]

护栏间隔缝隙过窄,可能是导致这起悲剧的直接原因

这起悲剧究竟怎么发生的?陕西榆林米脂县警方调取现场周边监控视频还原了事发经过:3月28日下午1时许,在米脂县富泰百货对面,这位孕妇自南向北正常步行,可能一时身体不适,便将胳膊搭在马路一旁护栏上歇息,1时13分该孕妇突然失去意识,两只胳膊迅速下垂、脖子被卡在护栏的缝隙中,双腿跪地。视频还显示,虽有多位路人上前试图拉开护栏救人,遗憾的是并未挽救成功。根据新京报的报道,该孕妇在120急救人员赶到时,已没有生命体征。

周边监控视频

孕妇为何突然昏迷,由于未进行尸检,不能从医理上得出结论。根据事发地视频监控录像,当地警方初步将此案定性为意外事件,而护栏间隔缝隙过窄,无疑是导致这起意外的直接原因。根据华商报报道,死者家属已就此向当地政府提出异议。

事发护栏间隔缝隙有多窄呢?华商报记者实地测量,发现缝隙宽为8厘米。这是什么概念?成人脖子的直径约9-10厘米左右,身高超过130厘米的儿童脖子直径6-7厘米。这样的间隔缝隙,加之顶部呈圆弧形,与下面的条状缝隙形成上宽下窄的漏斗形构造。人趴在上面休息时,一不小心颈部就可能滑入其中,若没有专业手段和急救措施,则难以脱身,很容易窒息而亡。

事实上,由于设计存在隐患,“护栏夺命”事故屡屡发生

虽然这种情况看起来十分离奇,但事实上,根据新京报的梳理,就是这种一模一样的圆头护栏,5年来在各地至少已经造成3人死亡:2010年11月,江苏南通一名白发老人被人发现脖子卡在护栏上,120赶到现场时老人已气绝身亡;2013年10月,北京中关村一女子卡脖20分钟后确诊脑死亡;而就在去年,北京又发生一起类似致死事件。更不用说护栏卡脖致伤事件了。

中关村南公交站台,护栏间隙比苹果手机略宽一些。此前,北京一女子脖颈被卡在此处 图片来源:新京报中关村南公交站台,护栏间隙比苹果手机略宽一些。此前,北京一女子脖颈被卡在此处 图片来源:新京报

所谓护栏,本是为公众阻止和降低车祸危害的,为何屡屡变成夺命凶器?

这就要从护栏的规范标准说起。我国护栏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防撞护栏,主要在高速公路上使用,对机动车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这一块护栏有国家标准。另一类是隔离护栏,主要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上使用,不具备防撞性能,对于这一类护栏,国家虽然对材质有要求,但具体如何设计、规格并无统一标准。各地规范同样缺失。如北京2012年公布的《公路护栏设置规范》(曾获北京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同样没有对隔离护栏缝隙提出明确标准。

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因此隔离样式和规格五花八门,通常厂家销售护栏的规格只公布包括高度、材质、单根护栏的直径等数据。至于缝隙间隔规格,则是按照用户需求而定的。

由于设计问题危害公众安全的公共设施,不仅仅只有护栏

从公众聚集场所疏散走道说起。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36条年轻生命陨落。事件发生后,有很多关于悲剧为何发生的反思,比如信息发布存在问题、政府人潮管理措施不足、个人公共安全教育缺失等等,不一而足。但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台阶式设计的因素却被忽略,这样的广场设计正是造成群体性挤踏事件的重要原因。人流拥挤时使用台阶不仅会降低人群行进的速度,而且会因为某个个体减速或摔倒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2004年北京密云挤踏事故、1991年山西太原踩踏事故,还有国内一些火灾事故的伤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逃生通道不畅引发的人员踩踏、滞留。这就要求在设计公共场所时要对这些重点区域进行科学规划,特别要避免“瓶颈”。

再看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夺命电梯事故,当然一部分是由于电梯老化或者检修不到位导致的,而另外一部分则是源于电梯自身设计缺陷,如2015年7月荆州沙市电梯吞人事故,事后调查组认事发电梯的盖板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松动和翘起。而这个安全防护措施考虑的不足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此外,还有交通信号灯设计不合理致交通事故,公共环境中没有任何装饰和标示的玻璃门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而误撞等等。这些事故的发生原本可以在设计之初就可以避免的。

多少生命代价,才能换来公共设施设计安全标准制定?

今日话题曾普及过消费品安全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要保障消费品的安全,除了打击假冒伪劣,更要注意很多产品会因为本身的设计问题而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产品的设计,必须要保证产品不会给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带来危害。

这当然也适用于公共设施,而且对于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设施,要求更严苛。拿护栏为例,虽然一般人不会拿脑袋来护栏上玩,但是总有老弱病残幼,想倚靠休息一下,或是小孩调皮,或是大人不慎摔倒,极有可能把脖子卡在这个地方,市政交通部门应该主动考虑到这种情况,对护栏设计另作要求。

德国柏林某街区,左转进入低限速居民区的控速设计和碎石路面铺设德国柏林某街区,左转进入低限速居民区的控速设计和碎石路面铺设

这里介绍德国的公共交通设施设计,为打造德国城市交通的安全性,德国政府事先把人的安全和便利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程度,把安全风险和意外事件的发生几率预设到“最大”。比如在一些行人经常通过的路口,采用控制车辆通行速度的弯道或设置障碍物,消除车辆驾驶员视线遮挡物(如树木、公共设施等),甚至有时适度抬高过街人行道板,总之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行人安全。

通过德国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公共设施,强调安全,不光是质量安全,更应该有设计的安全,否则一个设计不科学的栏杆,质量越是牢靠,可能意味着越无法及时切割,反而更要人命。当然,护栏的合理性是单一的安全问题,德国路口的设计已经上升到“系统性保障安全”的角度。然而,在我国的公共设施建设中,这样的安全意识是普遍缺失的。最大的体现就是缺乏合理可靠的标准,让人们无章可依。这一课,必须得补起来。

今日话题栏目小调查,欢迎您的参与!(点我进入调查)

结语

护栏卡人只是许许多多公共设施安全性缺乏的缩影,也许单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加起来就是个大影响了。所以,对于公共生活中的这些隐形夺命设施,必须要正视,公共设施必须要有安全标准与安全监管才行。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闻嘉
+收听
提问

关注今日话题微信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