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提高:不必担忧你的钱包缩水

昨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2016年将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赤字率提高到3%。消息一出,引来一些负面言论,认为现在提高财政赤字率,就是央行又开始印钞票了,接下来就要面临通货膨胀。但这种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 …[详细]

财政赤字是“少收多支”调经济,有人担忧多花的钱靠印钞

简单来说,财政赤字就是指一年里国家财政“花”的比“赚”的多,具体到多“花”了多少,就是财政赤字的规模。总理提到的“2016年将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意思就是明确告诉大家,政府这一年要“少收多支”2.18万亿了。

国家财政支出是公共支出,别以为有盈余,或者赚多少花多少就是好现象,这可能意味着国家收上来的钱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也成为我国财政收支的常态。最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也不断增加,而2016年的预算目标,更是让财政赤字率创了新高,达到3%。要知道,前两年政府希望的是财政赤字保持稳定,不扩大赤字,而这次显然转变了想法。

国家花得更多了,钱从哪里来呢?于是一些人就认为,央行要大肆印钞票了。因此很是担忧,乃至恐慌通货膨胀。这种说法当然是危言耸听。

首先,担忧论忽视了提高赤字率的合理性

前面提到了,财政赤字率的提高,意味着“少收多支”。

少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税收收入压力增大;二是基于减税降费的背景,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6年的合计减税降费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而财政赤字率的提高为减税降费提供了可行的空间。

多支,主要体现在必要的公共服务支出增大,比如供给侧改革要去产能,而化解产能过剩,清理僵尸企业,都需要大笔的财政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可见,赚得少了,花得多了,财政赤字率的提高有其合理性。

其次,担忧论也忽略了目前的财政赤字率风险可控

提高财政赤字率,值得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财政风险。说到财政风险,就不得不提欧盟1992年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该条约规定赤字率3%、债务率60%作为成员国财政风险的警戒线,这两条“红线”成为欧盟国家的硬指标,在国际上也被其他国家拿来做参考。然而,欧盟自己的成员国都保证不了不越界,更别说美国、日本等国的赤字率早就超过3%的约束线,金融危机时,美国的财政赤字率甚至达到了11%。不少论文研究指出,《马约》只是一个带有明显区域特性、政治上“妥协”和“武断”的产物,并不适合中国来参考。

比较来看,我国政府的负债率较小(图片来源:《可较大幅度提高我国财政赤字率》,盛松成)比较来看,我国政府的负债率较小(图片来源:《可较大幅度提高我国财政赤字率》,盛松成)

此外,目前中央政府的负债率较小,债务偿还风险也较小。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测算,我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良好,并且提出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可将我国财政赤字率提高到4%,甚至更高水平,这将为减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有利于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弥补财政赤字,和央行没有关系

所谓的央行印钞,完全和财政赤字是两码事。不可否认,在八十年代末,我国确实出现过财政赤字造成严重通货膨胀的事件。那是因为央行的独立性不够,充当了财政的“提款机”,随后为了弥补国库亏空,央行只能增加货币发行量,但超发货币并没有实物对应,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而后,吸取教训,为保持央行独立性,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也就是说,现在财政如果没钱了,想要找央行借款,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认购国债)都是行不通的。

以2015年为例,财政赤字为1.62万亿,发行国债则高达2.12亿元以2015年为例,财政赤字为1.62万亿,发行国债则高达2.12亿元

那么,出现了“支大于收”,如何弥补财政赤字呢?最常用的方式是面向机构和公众发行国债。这实际上相当于国家财政向公众借款,整个社会的货币总量并没有发生改变。

可能会有人会有疑问,央行明明可以购买国债的。是的,央行确实可以购买国债,但仅限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操作。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市场上的货币量,如果市面上流动性不足,需要投放货币,那么央行也可以采用逆回购的方式,从商业银行等机构手里买入有价证券(国债只是其中一种),从而向市场上投放货币。也就是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部的赤字财政政策,完全是两码事。

严格来说,财政赤字政策的“少收多支“,实际上带有通胀预期,不过最终也是稳增长后达到合理的通胀水平。只有超发货币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显然财政赤字和货币超发之间没有关系,更别提恶性通货膨胀了。

实际上与其杞人忧天,不如关心实际问题——钱怎么花?财政赤字“少收多支”该把钱花在“刀刃”上。在财政收支矛盾紧张的情况下,更应避免出现浪费资金、滥用资金的情况,且不该再把资金投入到无效领域里。这就需要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并非单纯补贴了事、投资了事,而是设法让这些财政资金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日话题栏目小调查,欢迎您的参与!(点我进入调查)

结语

财政赤字“少收多支”只为稳定经济增长,整体风险可控。担忧“钱包”会因此缩水,纯属瞎操心。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李敏
+收听
提问

关注今日话题微信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