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名校靠摇号:给学区房降温只是看上去很美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落实就近入学之外,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此举一出,立刻引发了“学区房白买了”的讨论。但是否真的如此,这项政策又能否解决择校热问题,还值得商榷。 …[详细]

新政策理论上意味着买了学区房也不一定能上名校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招生时代逐渐远去,从90年代后期开始,打着“为学生减负”、“素质教育”的旗号,我国的基础教育实施了按居住地划分,就近入学的政策。然而,基础教育减负可一点没有减轻未来升学的压力,由此催生了“学区房热”,北京甚至出现了40万一平米的天价学区房。

腾讯新闻《事实说》的一项中国家庭调查显示,过半家庭都对学区房趋之若腾讯新闻《事实说》的一项中国家庭调查显示,过半家庭都对学区房趋之若

学区房寸土寸金,“拼房”争夺上名校机会,引来极大的批评与质疑。小学、初中“多校划片”,也就是将原来一个小区对应一个小学初中的“一对一”变成“一对多”,把热点学校纳入片区,以电脑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录取名额。这就意味着,买了学区房已经不能成为上名校的保证了,理论上可以缓解天价学区房问题。

但在学位分配公平上,并不能杜绝猫腻

对于新政策来说,如何划片是个很大的挑战。现有的办法难以做到杜绝猫腻,开发商一样有操作空间。按照以往经验,不仅有权力机构拿划片的事主动向开发商要回报,开发商自己为了地产升值,也会通过名义众多的手段,与学校和权力部门合作,中签重点学校划片。因此,划片是否能够公开透明、杜绝腐败、科学合理实在值得怀疑。事实上,北京、广州等地有的优质资源聚集区,相关负责人甚至都表示,暂时没有推行“多校划片”的打算。

开发商广告最爱打“教育牌”开发商广告最爱打“教育牌”

“电脑派位”入学,如果没有良好的监督机制,有可能存在暗箱操作,最终抢名校名额则可能演变成“拼爹”。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北京市“小升初”采取就近原则先划分学区,再以电脑派位的方式决定学区内中学学位分配。然而,实际上,除了电脑派位外,小学生还可以通过“推优”、“特长生”、“条子生”等渠道提前锁定名校学位。而这些途径获得的学位占比的数据却没有公开。2013年财新对此作了调查,竟发现北京市多所初中的招生,在正式电脑派位前已完成。也就是说电脑派位看起来保证了机会均等,但实际操作却猫腻多多。这显然让保证教育公平沦为空谈。

只要优质教育资源是稀缺品,就很难杜绝学区房的存在

学区房之火爆,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在城市里,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最好从小学开始就能上个名校。然而,我国“重点学校”的形成一直是人为强化资源的产物,在教育财政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注定学校之间不可能一碗水端平。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但名校光环依旧存在。而且,不仅家长、学生被名校光环吸引,校长、教师、地方官员也有择校冲动,对于校长和教师来说,在名校工作待遇好,更体面;对地方官员来说,把资金投入建设重点学校,能够立竿见影出成绩。知乎用户郭潇萌提供的一个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普通小学和名校在资金、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差距:

公平教育的出路在于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需要公私合作

需求不断提升,如果国家难以拿出更多资金拉平学校之间的差距,则应该鼓励民办教育发展来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国际经验亦是如此。由于教育公共品的性质,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义务教育,但公办教育保证的是教育普惠性,教学水平不可能满足精英教育的需求,因此,私有资本办学成为重要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既可以解决公办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形成竞争性的义务教育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但在我国,民办教育的办学身份一直尴尬,发展空间大大受限,原因在于民办教育面临着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的冲突。

而这一冲突可以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达到共赢,即现在风头大盛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建立合作关系,来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基础教育PPP模式,可以将私人部门的营利目标与公共部门的公益目标结合,模糊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职能边界,强调基础教育系统的效率、质量、公平和社会责任。以美国为例,公立中小学的质量通常不高,很多学生和家长想要上质量好的私立学校,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家庭支付学费,部分州推出“教育券”计划,学生凭教育券自由选择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教育券可以冲抵全部或部分学费,这其中包含的就是一种公私合作关系。

结语

分配方式再怎么变,也无法改变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择校冲动只能疏不能堵,而要补充公办基础教育的不足,就不能把民营资本办学拒之门外。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李敏
+收听
提问

关注今日话题微信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