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暂停调整:理由不能“糊弄人”

15日,发改委宣布暂停油价调整,让很多人对油价下调的期待落空。发改委祭出的理由是“为了环保”,却难平争议之声。为何人们对暂停调价如此不满?“为了环保”就必须不降油价吗? …[详细]

暂停调价出人意料,依据不足以服人

此次暂停调价在意料之外

本月15日24时,成品油本该迎来一次降价。在此前几天内,国内多家资讯机构纷纷预测,由于国际油价持续暴跌,15日国内油价下跌几成定局。有机构还算出了具体的跌幅——155元/吨左右。不少媒体也打出了“国内成品油价‘四连跌’几无悬念”的标题,表示车主们可以等一等,喜迎油价“四连跌”了。一时间,油价下调似乎已成必然,只等着发改委予以确认。

然而,“几无悬念”的下跌惨遭反转。15日下午,发改委突然宣布,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这个结局几乎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不仅车主们傻了眼,众多资讯机构也被结结实实地打了脸。

“几无悬念”的油价下调惨遭反转“几无悬念”的油价下调惨遭反转

暂停的依据不清,难以服众

发改委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在官网上给出的解释是“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规定”,然而这里“有关规定”到底所指为何,并没有明示。

查看发改委2013年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就会发现,“暂停调价”仅见于“完善价格调控程序”的规定中——“当国内价格总水平出现显著上涨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市场油价短时内出现剧烈波动等特殊情形需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时,……可以暂停、延迟调价,或缩小调价幅度”。

可见,机制虽有暂停调价的规定,却并非没有前提。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前提难说成立。从国内看,今年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并不显著,也没有哪个部门明确指出哪个事件重大到要暂停成品油价格调整;从国际看,几乎所有分析机构都认为,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如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全球原油需求增长疲软,而产油国组织坚持不减产,原油市场供应过剩的状况将持续到2016年底。

因此,一句“依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规定”,就暂停调价,实在难让人信服。难怪有人戏称,“有关规定”和“有关部门”一样,都非常神秘。

虽然油价大幅下跌,欧佩克依然坚持不减产虽然油价大幅下跌,欧佩克依然坚持不减产

“为了环保”提油价,这个理由漏洞太多

仅提高油价,很难降低空气污染

在通知中,虽然“相关规定”语焉不详,但发改委还给了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为了环保”。它认为,“我国环保形势日益严峻,一些地区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突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发挥成品油价格杠杆作用,是促进资源节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这个理由颇符合一些人的直观感受:提高油价,有车的人就会尽量少开车,机动车尾气污染也会减少。顺着这个思路,也会很容易认同“价格杠杆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机动车尾气污染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不假,但提高油价却不一定能减少污染。席鹏辉、梁若冰两位博士在论文《油价变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以机动车使用为传导途径》(《中国工业经济》2015)中指出,虽然燃油成本增加,是否能显著减少汽油需求仍有争议;但对大量文献的荟萃分析(对同类研究的不同结果进行收集、合并及统计分析)发现,汽油需求对价格并不敏感。

两位学者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还利用2005-2013年间环保部公布的全国重点城市(超过80个)空气质量数据,实证分析了油价对汽车使用和空气污染的影响。结果发现,油价的提高无法改变一个地区的整体空气质量,因为油价提高对私人汽车、公共汽车以及摩托车的使用无显著效应,仅对非私人汽车,如出租车的使用有影响。此外,他们还发现油价对工业污染排放也没有显著影响。

提高油价并不能显著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提高油价并不能显著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结论虽然有些颠覆,但很好理解:因为油价很难突然大幅度提高到人们难以接受的水平(整个国民经济也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影响),私人汽车是消费品,在购买时,消费者已付出了较大的成本,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尽管油价有所增加,只要增幅不是极高,并不足以影响个人消费。

以本次油价调整为例,即使本次油价成功下调,也不过每吨150元左右,折合每升油降一毛多;不下调,相当于油价涨了一毛多。即使按两毛算,对于一辆百公里耗油10升、月跑2000公里的小型私家车来说,每月多支出不过40元,一年不到500元,车放一年的折旧成本远高于此,这种油价调整怎么会让车主少开车,又怎么能称得上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更何况,开车出行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人们不可能仅仅因为油价的些许提升就改变用车习惯。大城市的机动车又以私家车为主,在私人汽车使用不受油价提升影响的情况下,仅提高油价,不光地区整体空气污染状况很难改善,机动车的消费福利也会大大降低。

降低空气污染,提高油品质比提高油价更为有效

华北雾霾最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和燃煤,图为石家庄雾霾天气华北雾霾最主要原因是工业排放和燃煤,图为石家庄雾霾天气

针对此次暂停油价调整,某门户网站曾做了一个调查问卷,参与投票人数超过8万。在“你是否支持通过暂缓下调油价来治理空气污染”,有90%以上的网友投票不支持。这并不是因为网友们舍不得花钱,而是因为提高油价并非是空气污染的解决之道。

空气污染的成因众多,不同地区各有特点,以华北地区最近发生的严重雾霾为例,环保部认为原煤燃烧和工业排放是此次重污染过程最主要的来源。提高油价,显然作用微乎其微。

要减少空气污染,长远来看,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短期来看,要减少大城市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提高油品质更为有效。美国空气洁净协会曾发布报告称,如果能在全美供应硫含量10ppm的燃油(现行标准是30ppm),相当于超过3300万辆的机动车消失在马路上。提高油品的减排之功效可见一斑。

在上文所说的调查中,也有超过70%的网友认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提高油品质”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既然治理空气污染已有共识,提高或变相提高油价,学者和公众都不认同,为什么相关部门还是在强调提高油价的作用呢?

治理空气污染可能是幌子,暂停调价或是为了保护油企利益

一种靠谱的猜测:为了保护油企利益

不少学者认为,油价下跌对中国经济利大于弊。但具体到油企,尤其是炼化行业,油价持续下跌则是一场灾难。

这是因为,按照现行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我国的汽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而国内炼化企业采购国际原油到运送回国内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结果,正如一位国企中层所言,“现在用的是两个月前的原油,但出产的(成品油)产品却是现在的价格”。由于今年油价持续下跌,使得这个行业在成本方面一直要付出昂贵代价。

所以,暂停油价调整,无疑是雪中送炭,尤其是身为行业巨头的国有油企,受益最大。难怪业内人士猜测,此次暂停油价调整可能是“为了适当保护国内炼化企业而启用了价格地板模式”。

一般国企出了问题,政府都经常施以援手,何况央企一般国企出了问题,政府都经常施以援手,何况央企

这种猜测很可能非常接近真相。基于各种利益考量,一般国企陷入困境,政府部门也常常会出手相救,更何况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再说当年大量石化项目上马,少不了相关部门的批准,现在“共和国长子”困窘,相关部门也难说毫无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有利好政策出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暂停调价,发改委还表示,要抓紧完善新形势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颇有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味道。

果真如此,油企应减员增效在先

能源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尤其是那些大而不能倒的能源企业,放任其亏损直至破产,对全体国民来说,并非好事。因此在企业陷入危急境地,国家施以援手也并非不可。但前提是这些企业也要想办法自救。

然而,自救常常是国企的软肋。现在国内油企日子不好过,固然有国际油价下跌的原因,但这些企业可能暗藏的腐败、草率的投资、管理的低效则是企业陷入困境更为重要的原因。

2014年,审计署发布的《中石油2012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公告》显示:2006年11月至2013年7月,中石油所属抚顺石化分公司等9家单位部分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未按规定公开招标,涉及合同金额260.35亿元,其中工程建设238.51亿元、物资采购21.84亿元;2010年至2012年,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投资22.35亿元的热电厂扩建项目未经核准,且使用工艺不成熟,导致8751万元国有资产面临损失;《第一财经日报》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抚顺石化管理人员达到5850人,管理人员竟占总人数的近四分之一(抚顺石化时有在籍全民所有制员工22766人),而这些仅是审计署和媒体发现的各种问题中的极小一部分。

2014年公布的审计中,中石油抚顺石化问题突出2014年公布的审计中,中石油抚顺石化问题突出

直接或变相援助油企,成本由全民买单。如果国有油企不先做到减员增效,提高管理水平,这样的援助很可能就是用全民的钱,去填一个无底洞。

不管是不是为了保护油企利益,暂停调价都要有更合理的解释

当然,保护油企仅仅是业内人士的推测。如果暂停油价调整,不是为了保护油企,而是真心“为了环保”,相关部门也不能再用不清不楚的话术来应付公众,而应以更为详尽的数据和科学的研究结果,论证政策的合理性,以回应公众质疑。

如果是为了救助国企,也不用难为情。但前提是应告知公众具体理由和方案。如果涉及国家机密,也可以请专业机构或者人大进行审计监督。毕竟曾有学者指出,国内成品油炼制成本大概相当于售价的5%左右,但具体的数据除了石油企业,没人说得清;石油企业可以在其他环节赚得盆满砵满,也可以轻易地制造出炼油亏本的假象,从而要求政府给予巨额补贴,或是要求政府进行成品油提价。

总之,没有足够的透明度和较为完善的监督,援助无意义。

政府部门信息应该做到尽量公开,以消除公众质疑政府部门信息应该做到尽量公开,以消除公众质疑

结语

民众对暂停油价的不满只是表象,背后则是对权力任性、信息不透明的愤懑。“通情”才能“达理”,情况不通,就勿怪质疑满天了。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刘文昭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