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不清零,消费者为何依然不买账

在李克强总理再三叮嘱,消费者千呼万唤后,“手机流量不清零”政策终于出台,从昨天起实施。但大多数网友和媒体,不仅没有报以掌声,反而嘘声一片。许多人认为,这次推行的所谓流量不清零政策(只能顺延一个月),诚意不足,离大家的期待还有很大距离。那么,这是运营商的“缓兵之计”,还是消费者“贪得无厌”? …[详细]

三大运营商“挤牙膏”式进步,被认为没有诚意

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由于我国用极快速的时间,全面进入网络时代,用更快速的步伐进入移动互联网世界,手机流量的资费问题成了网民最关注的一个焦点。资费贵、网速差,这几乎是每个消费者的切身体会,但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是,为什么我自己掏钱买的流量,到月底就要清零?

电信行业存在的问题,长期被媒体关注,再加上李克强总理多次点名批评,其变革一定会到来。这次真的来了,移动、联通、电信在9月29日同时宣布,从本月1日起,推出套餐内剩余流量当月不清零服务,手机用户不用申请,直接适用这一规则。

三大运营商集体宣布的当月流量不清零措施,并未受到好评三大运营商集体宣布的当月流量不清零措施,并未受到好评

一般而言,从国企嘴中抢肉吃是很难的,尤其是到嘴的肉再吐出来更是难。按理说,这次三大运营商应该受到好评。可从实际效果来看是很尴尬的:在各大新闻客户端的跟帖中,网友普遍反应这是用“挤牙膏”的方式敷衍他们和总理;更多的评论文章也持“流量不清零换汤不换药”、“别中了流量不清零的计”类似态度。

失望太大,来自期待太高。很多人看见“流量不清零”后的第一反应是流量永久不清零,至少是1年内不清零。但仔细一看,原来只能顺延一个月,比如10月份套餐内的流量还剩500M没用完,这500M可以转存到11月优先使用,但若11月还没用完,12月就不能再用。

但“手机流量永久不清零”真的是合理要求吗?

今年之前,流量不清零还不是国际上普遍通行的做法

“国际惯例”的话题很有意思。常有人调侃,如果国际惯例是A(不利于某一特定阶层),而我们是B,那么理由是“这是中国特色”;如果国际惯例是A(有利于某一特定阶层),而我们恰巧也是A,那么这就是“遵守国际惯例”。但这种调侃,更多的只是一种情绪表达,在事实层面上很有可能存在疏漏。

就看流量是否清零这个话题,很多既没有去过国外,也没有查过相关资料的网友,想当然地认为“按照国际惯例手机流量怎么会清零呢?”并且更加自信地认为这种不清零一定是永久性的。其实,绝大部分国外运营商,如美国的Verizon,他们的月流量套餐也都是当月用不完自动作废的。直到今年,国际上尝试允许流量滚存的电信运营商,才渐渐多起来。但Verizon依然表示,他们永远也不会允许流量滚存,哪怕消费者转投别家运营商。

即便是提供流量不清零服务的运营商,也往往只能滚存1至2个月,永久保留是不可能的,且有诸多限制条件:日本NTTdocomo仅针对5GB以上大流量包客户进行流量次月滚存;美国AT&T对于套餐内剩余流量,在下个月来临时,优先扣减当月套餐内流量,然后再扣减滚存流量,这相比国内“先扣减剩余流量,再扣减当月流量”,明显后者更有诚意。

即使是国际电信巨头,也无法做到大家期待中的“流量永久不清零”即使是国际电信巨头,也无法做到大家期待中的“流量永久不清零”

之所以国际上会有些公司开始提供当月流量不清零服务,还是残酷的竞争环境所致,甚至也有公司提供无限流量套餐(准确地说,没有任何一家运营商会在手机上提供完全意义上的“不限流量”,在超过一定流量后都要限速),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国内3家运营商由于缺乏竞争,所以不思进取是常态,更要多加鞭策。

客观来说,虽然中国政府限制民营企业进入电信运营商之列,但绝对不能说目前的三家运营商之间没有竞争,按照知名通信业专家项立刚的说法,“中国通信业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3家运营商之间,互砍光缆、打架时有发生,我们随时能看到放弃了休息日的电信运营商员工在摆摊,还有24小时的客户电话、客户服务,世界上很少有运营商能做到如此。

流量不是商品,而是服务,“我买了就是我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对流量而言不能成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流量”这种东西开始不断和吃的食物扯上了关系。先是广东移动总经理说:“套餐流量月底清零是运营商的通行做法,打个比方,在肯德基买了全家桶套餐,吃不完的鸡腿总不能退回去吧?”然后,肯德基官方微博针尖对麦芒:“肯德基的鸡腿肯定不会清零。吃不完可以打包、外带、与他人分享,还可以回家炖汤、烧菜,总之是你的,想咋用咋用!”

在三大运营商上月底宣布当月流量不清零后,又有网友拿“我在餐馆吃不完食物可以打包”来证明“手机流量我买了就是我的,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来类比。

拿食物和流量进行对比,非常不恰当拿食物和流量进行对比,非常不恰当

如此类比,只会把人的头脑搞成一团浆糊,因为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你在任何一家餐馆吃饭,不可能和商家签订一个“在多久之内必须吃完,不然就得回收”的协议,而针对流量的清零,是明确写在合同里的。之所以流量越大的套餐,平均到每一M的单价越低,就是运营商和消费者达成了一种“多买多送”的默契。有套餐这种形式出现,正是让你保证一个月用多少,你用得多,我才把价格降低一些,以此来吸引你多用。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在论述或证明一个道理的时候,不要轻易地进行类比,因为任何两个事物,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一定要把“手机流量清零”找一种事物进行类比,有一种情况可能还比较妥当,就是健身房的计次年卡。现在去健身房健身,一般只有月卡、季卡、半年卡、年卡、计次年卡这几种模式。前4种没什么好说,在规定时间内,不限次数,但超过时间,一定不可以顺延。

主要看一下“计次年卡”。举个例子,某家健身房规定,在一年的时间内,允许你至多来80次,收费2400元(平均每次30)。而在一年的时间里,你说你只来了40次,想把剩余的40次顺延到下一年,你觉得会有商家同意吗?或者你让商家把剩余的40次,折成1200元现金给你,这更是无理要求。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巨大的误区,并且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简单地来看,我们花钱购买的,要么是商品,要么是服务。如果是有形的商品(如一个汉堡、一个包包),你买下来后,当然永远属于你,任何人也不好再拿走。但无形的服务不同(如足疗、酒店住宿),你去一家酒店开房,按照双方协议,当日中午12点之后可以入住,次日中午12点之前退房,一共12个小时,收你800块。你现在说,我早上6点就走了,你退我剩下的6个小时房费,或者我下次来,你再让我住6个小时,相信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样的人蛮不讲理。

总结一下,商品和服务的区别是,服务一旦超过约定的时间,就无法存储。而流量正是无法存储的,这个月没有用完的流量,并不会无成本地直接平移进下个月,而是直接挤占运营商下个月的资源。即使我们用大家喜欢拿来和流量作对比的食物为例,也有食客无法保留的服务存在。饭馆提供给消费者两个部分:有形的饭菜(商品)、无形的服务(就餐环境和服务员提供的服务)。吃不完的情况下,有形的饭菜可以由食客打包带走,但无形的就餐环境和侍者提供的服务,也能打包带走下次再用吗?

其实,流量是否清零根本不重要

你究竟是在乎流量是否清零,还是在意超出套餐之后的流量收费太贵?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争执的表象蒙蔽。流量不清零,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伪需求。因为大多数人面临的状况,是月底临近时流量不够用,哪还有什么余粮留到下个月。对“流量月末清零”的抱怨,实际上反映了用户对运营商流量高资费的不满,尤其是对流量超出套餐之后的昂贵收费战战兢兢,所以才想着能存一点留着紧张时用。

要想让手机用户,真正感受到运营商的诚意,最直接的方式是降低资费。而要想降低资费,首先不能依赖行政命令,要靠技术推进去实现。由于我国3G、4G牌照发放较迟,目前2G网络上依旧承载着数以亿计的用户。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近9亿人,其中3G用户占比一半,4G用户还不到五分之一,剩下的都是2G。

在很多领域,资费的降低要依靠技术的革新和推进在很多领域,资费的降低要依靠技术的革新和推进

由于不同用户的存在,每家运营商都不得不同时运营着2G、3G、4G多张网络,流量的成本自然是居高不下。通信专家表示,2G时代1个G流量差不多要1万元,4G时代只需几十元。这是因为一台2G基站只能承受2M流量,而一台4G基站能承受数百兆。所以,只有尽快淘汰落后的2G网络,才可以有效降低网络的运营成本,从而从整体上降低资费。

另外,套餐内外的流量收费标准,有差别是自然的。但像目前这样,套餐外的流量资费远高于套餐内的资费标准,有的甚至相差了几十倍,明显不合理。在资费模式上,应该有新的思考和探索。比如某运营商已经在多个地方试行了流量资费阶梯模式,这和水电煤气的计费模式一样,按照结算阶梯价和实际使用量进行收费,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存在套餐内外流量收费的巨大差距,是否清零流量的话题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结语

虽然我们指出了“流量永久不清零”存在不合理性,但还是支持一些消费者把运营商告上法庭的做法。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并试图推动企业更重视消费者,这点永远值得赞许。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张德笔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