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量齐增:粮食更该自给还是进口

最近,中国的粮食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三量齐增”,即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均处于历史高位,这表明,根本用不了那么多粮食,却还在大量增产囤积,这肯定是有问题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国外粮食比国内粮食便宜太多。有观点认为,既然国外的粮食便宜,就应该增加进口,这一观点虽然不太符合传统的粮食安全观点,但有一定的合理性。 …[详细]

从短期看,粮食进口增加的趋势很难改变

国内外粮食价格差距大,进口量短期内很难下降

粮食三量齐增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生产量和进口量同时增加:2014年我国全年粮食产量60710万吨,同时进口量也创下新高,达1.06亿吨;虽然中国官方对于粮食库存数字保密,没有准确的数据,但农业相关部门官员多次表态我国粮食库存不断增加,压力颇大,相关部门要求今年年底前新建仓容5000万吨的消息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和总需求量缺口不到500亿斤,却出现进口过亿吨的情况,中外粮食价格差距过大是主要原因。

从2006年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导致进口粮食价格相对便宜很多;能源价格下跌,也导致粮食运费下降,进口粮食成本下降;国际粮价还因强势美元而下降,有媒体报道,当前国际市场上稻米价格比2011年下跌40.4%,玉米则下跌49.3%。

而在短期内,如果汇率和能源价格没有大幅变化,中外粮食的价格差很难改变。国内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也自然会继续青睐进口粮食。由于中国对便宜的国外大米和玉米需求旺盛,甚至有犯罪团伙开始走私这些粮食入境,2014年8月,昆明海关破获特大玉米走私系列案,现场查获涉嫌走私玉米778吨,查证涉嫌走私进境玉米8.5万吨,案值达3.02亿元。

海关人员查获走私的农产品海关人员查获走私的农产品

国内生产的粮食短期内难有竞争力

要想减少进口,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的竞争力也是一个办法。然而这很难实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显示,经济作物不低于170亩、粮食作物不低于300亩的农业经营规模才会具有国际竞争力。而中国目前土地碎片化经营严重,土地流转仅有3.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8.8%,大多数耕地还在个人手里,在全面流转完成,并形成规模化经营以前,国内农业很难有国际竞争力。

即使是规模农业,前景也不乐观。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劳动力实际工资从2005年以来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增长,耕地租金2008-2013年间在东北和华北分别提高了51%和70%。并认为这种上升趋势今后十年将更为明显。他进一步指出,物质(可贸易品)成本变化是全球性的,但劳力和土地(不可贸易品)成本变化是国家内的,是显著影响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因素,并认为在一些领域,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丧失,并非是阶段性的。

在农村老人种自己的地还非常普遍在农村老人种自己的地还非常普遍

维持粮食增产已成“不可承受之重”,增加粮食进口好处不少

中国为了维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

面对粮食生产量和库存量的增加,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两会”期间表示,“这是个愉快的负担。我们最期待的就是每年的粮食大丰收,收购量增加对农民卖粮变现增产增收也有好处,当然库存也不是越高越好,不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库里是满的,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有保障。”

然而,这个负担不完全是“愉快”的,中国为粮食增产和库存增加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态和财政成本。财政上,国家的各种补贴和2006开始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让财政的负担越来越沉重。根据学者李勇等人的测算,1995年~2005年,中国每生产1万吨粮食所开销的财政支出呈递增趋势,到2020年,每1万吨粮食将需要财政支出500万元,粮食安全的总财政成本将达到3000亿元,这很可能是我国财政无法承受的。

此外,我国粮食连续增产除了依靠科技进步,还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于晓华教授研究发现,氮肥(氮含量)的使用量从2002年的2893万吨,增加到了2012年4498万吨,十年增加50%,每公顷的化肥使用量接近500公斤,为世界平均水准的5倍左右。如此大规模施用化肥造成了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以及土地肥力下降等环境问题。最新研究表明,中国雾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氨污染。

农民自家地里施肥常常过量农民自家地里施肥常常过量

粮食生产还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60%以上,在一些地区甚至更高。有学者指出,在华北平原,超采地下水灌溉是造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在这一地区用于农业的地下水消耗占到全部地下水消耗的80%以上,由于过量消耗地下水,华北平原已经形成了世界最大地下水漏斗,对这一地区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隐患。

进口粮食就等于在进口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虚拟水是英国伦敦大学Tony Allan教授于20 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虚拟水贸易”即商品中所包含的水资源。例如,出口小麦的国家实际上也在出口种植小麦所消耗的水资源。实际上,我国近年来不断进口小麦、水稻、大豆等耗水量大的粮食作物,意味着我国进口了大量的水资源。一项发表在今年3月《自然》期刊上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近年来开始进口耗水型作物,从而实现了对虚拟水资源贸易的科学管理。北京林业大学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中国的“虚拟水资源净进口出现了显著的增长,从1986年的7.02立方千米增长至2009年的137.14立方千米。

2009年中国粮食净进口为4894万吨,2014年已经超过了1亿吨,这意味我国的虚拟水资源的进口进一步增长,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理,进口粮食也是在进口土地资源。学者李晓俐的研究发现,2010年我国净进口粮食5 963.5 万吨,中国虚拟耕地净进口量从1978年的415.72万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3677.31万公顷,这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27%左右,相当于一个云南省的面积。而2014年,我国进口粮食已经超过了1亿吨,这意味中国进口了更多的虚拟耕地。

增加进口,不一定会减少农民收入,反而会带来农民增收的契机

靠增产和提高补贴来增加农民收入已经非常困难

除去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外,增加粮食进口还一个让人担心的作用是“会减少农民收入”。很多人甚至还认为,应该继续增加国内粮食产量,以提高农民收入。

但在当前国产粮食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的形势下,这个思路完全不现实。随着生产成本上升,有关农产品生产净利润在全面下滑,小麦甚至出现负利润。据国家发改委数据,小麦种植净利润从2008年的164.51元/亩,连续下滑到2013年的-12.78元/亩,降到盈亏点以下。而无论从国际市场低价压力还是中国承诺的WTO补贴上限看,中国都没有空间通过继续提高价格来补贴农民。

进口粮食,有助于农民从事其他副业

水是农业生产的最重要要素之一,既然种粮食无法增加收入,那么进口粮食,让农民使用有限的水资源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这才是理所当然的思路。湖南省粮食局2012年调查表明,2005年-2012年每亩双季稻种植效益比种植棉花、烤烟和西瓜的效益分别低25%、26%和17%,种植黄瓜、辣椒和莲藕的效益分别是种植双季稻收入的3.1倍、2.5倍和3.9倍。

所以,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来看,进口更多粮食,让农民有更多从事副业的空间,也是很有必要的。

进一步“解放”农民,农民自然会找到增收的手段

《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2014)》显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3793元,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2828元,增长3.9%,增速比2012年下降4.1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4025元,增长16.8%,增速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的贡献率达到59%。

农村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纯收入,这可以算是一个标志性节点,这表明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村收入的大头,且增速远远超过务农所得。这也是中国发展大趋势所决定的。进口更多粮食,解除“粮食安全”对农民们的束缚,农民自然会有更多的收入。

结语

进口粮食就是进口水和土地,对我国生态改善意义重大。而且进口的粮食常常享受外国政府高额的补贴,进口的这样的粮食,等于是别的国家在补贴我们每个人。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刘文昭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