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离职潮”是臆想

近日,某猎头公司发布了《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报告显示,自今年2月25日至其后的三周时间内,全国范围内有1万多名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通过该网站投递求职简历,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幅达34%。不少媒体据此认为公务员真的迎来了离职潮。真的是这样吗? …[详细]

“公务员离职潮”与不少人的预期相吻合

自2013年以来,公务员离职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2013年7月,四川省石宝镇副镇长赵光华辞职;2014年11月,岳阳市原平江县委书记田自力主动辞职;2015年3月,原发改委反垄断局的副处长周强加入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这些官员的辞职在当时都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实际上,近几年关于公务员主动离职的新闻不断曝出,不时占据媒体的头条,让人们感觉公务员离职越来越普遍。而此次猎头公司的报告结果无疑与人们的这种预期相吻合,让不少人觉得公务员离职潮要大规模来临。

除此之外,一些媒体还认为公务员离职潮历史上发生过,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官员干部和公务员也投入到“下海经商”大潮;在1999年中央决定精简机关人员以后,也曾出现过公务员离职潮。这些媒体认为,现在反腐力度增强,公务员隐形收入减少,工作强度大,晋升渠道狭窄等新旧因素也可能导致第三次公务员辞职潮的出现。

还有媒体把离职潮和公务员吸引力减弱联系起来:2015年公务员国考的报名人数和招考平均竞争比都创下5年来最低。这些媒体认为,既然体制外的人对公务员的热情都已下降,说明公务员的日子真的不好过了,公务员出现离职潮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公务员离职潮”都很难发生

过去诱发公务员离职潮的原因,今天很难再现

1992年出现的公务员离职潮是一次真正的离职潮,但其出现有一个关键的历史因素——公务员可以停薪留职,停薪留职意味着可以“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即使下海经商,公务员仍有后路。更重要的是,当时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刚刚起步,机会多赚钱容易,是个“摆个地摊都能挣钱”的时代,“下海经商”是当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下海淘金风行整个社会,并非公务员这个阶层所独有。

潘石屹是1992年公务员下海经商的代表之一潘石屹是1992年公务员下海经商的代表之一

而现在虽然机会仍然很多,但已经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创业的时代,创业的失败率极高,而根据现行的公务员法,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除非有法律或政策上的调整,停薪留职很难实现,少了这个关键因素,公务员离职潮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至于机关人员精简是否真的形成了公务员离职潮则有待考察,2013年,有媒体曾发表文章,认为过去的人员精简的机构改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彻底。以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为例,为了达到人员分流一半的目标,中央政府提出的分流措施包括:提前离退休、安排做稽查特派员或者助理、到银行工商税务质量管理等部门、到高校培训、充实企业、到直属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事业单位以及自谋职业。这些措施尽管减少了47.5%的行政机构人员,但实际上自谋职业和充实企业的比例很少,财政供养的人口规模并没有减少多少,公务员依旧活在体制内。

这种因国家政策调整依旧留在体制内的“被动离职”,和当下人们关注的走出体制的“主动离职”恐怕没什么相似之处。实际上,当年那种“贴心”的安置只会让还没有离职的人觉得公务员身份更有保障,让没有成为公务员的人更加羡慕公务员而已。

现在公务员的稳定性远超其他行业

目前,公务员的离职率仍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但公务员离职率向来很低是大多数人的共识。深圳都市报最近曾报道,2014年深圳共有278人离开公务员队伍。而在2013年,这一数据为247人,但相对于深圳数万人的公务员队伍,这一比例确实很低。而在今年2月,广东省政协委员、省人社厅厅长林应武也表示,广东省省养老金并轨是渐进式改革,大家都很接受,并没有出现公务员辞职潮。而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则说的更加具体,“有那么几个人(市管干部)提出辞职,但没有形成一种潮流。”“据我所知,最近一段时间佛山的市管干部中只有两三个人(离职),大概也就占市管干部总数的千分之二左右,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

这种低比例和其他行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家人力资源公司近日发布的《2015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员工整体流动性小幅提升,平均离职率为17.4%。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的员工离职率处于领跑地位,分别达20.4%和20.2%。此外,消费品、高科技、金融等行业2014年的员工离职率也比较高。

无论是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还是高科技、金融行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且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员工可选择的企业也很多,而公务员几乎不受经济形势影响,没有市场竞争,且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不得辞去公职,这些因素让公务员这一职业的稳定性远超其他行业。

中国制造面临用工荒和增速缓双重考验中国制造面临用工荒和增速缓双重考验

公务员的核心吸引力犹在,新近的职业年金未来可能成为阻碍公务员流动的“金手铐”

虽然2015年度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创5年来最低,但这并不能说明公务员的吸引力不再。在《公务员国考热降温是个伪命题》这一专题中对此进行了分析:过去报名人数多,主要是当时很多招考职位对考生的要求少,而2015年国考考生报名要满足多项条件,报名门槛的提高让很多人无法报考,这才造成了2015年报考人数下降的局面,实际上,目前的公务员国考竞争仍非常激烈。

很多关于公考的调查显示,公务员对报考者的吸引力中位于第一和第二的分别为“稳定”和“有保障”,薪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倒在其次。公考热仍未降温也说明,所谓“工资低压力大”,晋升空间狭窄这些缺点并不能掩盖公务员的核心吸引力,说一个有很多人想进入的行业出现离职潮也不符合常理。2014年河南商报的记者曾对在职公务员进行过一次调查,受访者中想过辞职的公务员近六成,但最终无一人辞职。可见在职公务员对公务员身份还是难以割舍。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之初,很多人认为这将促进公务员的人员流动。但新近发布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则大大消解了这种预期。

职业年金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补充养老保险,单位缴纳员工工资的8%,个人缴纳4%,这主要是为了保障未来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退休以后的待遇不降低,减小改革阻力。但该办法规定,工作人员变动工作单位时,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制度的,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运营;新就业单位已建立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制度的,仅职业年金的个人账户资金随同转移。这意味着如果公务员想要跳槽,占大头的、单位缴纳的补充养老金将无法得到。

2012年,湖北省遴选选调生和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一考点门前考生等待入场2012年,湖北省遴选选调生和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一考点门前考生等待入场

从世界范围看,工作稳定是各国公务员的共同特点

我国公务员工作稳定的特点短时间不会改变,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又是怎么样的呢?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事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事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

我国绝大多数的公务员更接近西方的事务类公务员,而即使在西方国家,这类公务员也是常任的,其工作的稳定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障,非因违法失职,不会被任意更换。如卢森堡宪法第31条规定:“除政府阁员外,不问地位如何,所有公务员的职位、荣誉、年金,非依法定程序不得剥夺。”丹麦宪法第27条第2款规定:“公务员的罢免、转任及薪俸, 由制定法规定。”

为什么西方国家注意维持事务类公务员的稳定呢?这是因为政务官由选举或首脑任命产生,需要为具体的政策负责,下台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为了保持政府行政的连续和日常行政的稳定, 需要有一只稳定的事务官队伍。以日本为例,虽然内阁更替频繁,但是由于日本有着事务官专业而稳定,其日常的行政事务并不受影响,并能保持社会稳定。

警察是事务类公务员的一种警察是事务类公务员的一种

此外,公务员这一职业具有永久性,事务类公务员可以视其为终身职业,公务员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保障其工作稳定,可以使其更好的行使职责,积累经验,提高行政效率。

相比于中国的公务员,西方的事务类公务员在道德和法律等方面受到的约束并不比中国公务员少,甚至更为严格,日子更不好过,但是因为其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特点,并没有那个国家因此出现过离职潮。

上文中提到的公务员离职者,多数是比较有想法,也能适应市场化企业的,这种人现在有,过去也有,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而猎头公司收到的简历增加,则说明在反腐、养老并轨等因素作用下,公务员群体离职意愿有所增强,但也并不意味着这些人都能够离开、已经形成离职潮。而究其原因,可能正向一位公务员所说,“(公务员)跳槽去外企、民企的并不多,因为超过30岁的公务员,到这里去竞争力并不强,长期熟悉的机关思维模式、工作机制和这些企业的要求完全不一样,转型会很痛苦。”

结语

对公务员离职现象的关注反映的是人们对反腐成果的期待,对公务员收入更加透明、人才合理流动的期待。但纵观世界各国,公务员稳定才是常态,公务员的频繁流动并不见得是好事,对打造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来说,并不是关键所在。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刘文昭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