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子库为何始终闹“精荒”

“精子库告急!”近日,山西、上海、湖北等地人类精子库先后发出公告,宣称精子存量紧张。事实上,本是为缺乏精子“不能生”夫妻供精而建立的精子库,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爆出类似“货源”告急的消息。让人不禁疑惑,中国人的精子真的用光了吗? …[详细]

中国夫妻“不能生”,已成社会性难题

孩子不是你想生就能生,中国夫妻“不能生”的问题,目前非常严峻

受传宗接代观念影响,中国多数家庭盼子心切。但孩子真的不是你想生就能生的。中国人口协会公布的2009《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5000万左右的不孕不育患者,平均每8对育龄夫妇中就有1对面临生育方面的困难,不孕不育率达12.5%~15%(接近发达国家15%~20%的比率)。中国妇联第六届执委、原中国计生委副主任吴景春在2011年“中美不孕不育学术高峰论坛”也提到“不孕不育患者已超过5000万”。

5000万人不孕不育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由于中国人口协会的调查并非覆盖全国,且存在样本量过小(仅1万8千份)等问题,数据的权威性受到一些质疑。虽然缺乏全国性的统计调查,但国内不孕不育权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刘平认为,目前中国不孕不育比例即使没有达到10%到12%,不过保守估计至少有5%的不孕不育患者。在中国人口基数的庞大背景下,中国夫妻“不能生”的问题,仍然非常严峻。

引起不育不孕“源头”,男方“参与”比例过半,并且还有扩大趋势

那么,在“不能生”的问题上,男方“参与”的比例有多少?

出现不孕不育,传统观念多认为问题出在女人身上。而据世界卫生组织属下的人类生殖特别规划署统计,在不孕不育者中,单纯由男方引起的约占1/3,女方引起的约占1/4。国内临床流行病学统计数据也显示,不孕不育的育龄夫妇中,单纯男方原因占40%,男女双方均有占10%,即男性“参与”的比例起码占了50%。具体来说,包括先天性睾丸发育不良、后天性炎症(结核)、精索静脉曲张等引发的生精障碍,附睾疾患、输精管阻塞引发的输精障碍以及死精子症、精子无能等。

然而,破解这一难题的人类精子库,却普遍遭遇“精荒”

当男方有问题时,若想怀孕,妻子必须接受人工授精。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合法获取精子的渠道也只有一个——人类精子库。中国于1981年11月在湖南医科大学建立了内地首家人类精子库,截止目前,获得过卫生部门审批的人类精子库在中国大陆有17家。

那各地的人类精子库货源如何?“相较于庞大的不孕不育夫妇需求量来说,精子库的存量确实严重供不应求。”2012年,国家人类精子库管理学组组长陈振文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到。精源短缺甚至“一精难求”的状况是大多数精子库面临的普遍问题。四川省人类精子库是西南地区唯一一家正式运行的人类精子库,在试运行两年里只有500多名志愿者捐献精子,合格率约为29%,精子的存量只有3000份,但需要的总容量有4万份以上;在浙江,捐精者平均一年只有500人,仅有30%可以成功进驻精子库,但近年来登记的、等待“精源”的不孕夫妇就有约两万对,预约已经排到了两年之后……

献精室挂艺术美女图片方便捐精者自慰献精室挂艺术美女图片方便捐精者自慰

事实上,“精子荒”、“精子库告急”,是国内绝大多数人类精子库自揭牌运行以来“永恒话题”。

“捐精和献血其实一样光荣”,为何精子库库存频告急?

捐精也是一项公益事业,和献血、捐献器官相比,捐精更容易实现,并且精子库还会提供捐精者一些适当补贴(一般为3000~5000元)。为何精子库精源严重短缺、“一精难求”呢?

对于“捐精”,中国整个社会其实还没有脱敏

从1981年底中国第一个精子库成立,到如今,中国精子库已年过三十,却似乎依然神秘。整个社会对于“捐精”,并未脱敏。错误的认识加上谈性色变,阻碍了志愿者捐精。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一滴精十滴血”,很多人害怕精液流失会影响身体健康。这种认知毫无科学依据(除少数不适宜捐精者,适度捐精对身体有益无害),在民间甚至高校都占有市场。根据对复旦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在捐精与健康问题上,65.56%的人认知模糊,甚至8.57%的人坚持有负面影响。2011年,湖北省一在读医学博士响应学校号召捐精,在第五次捐精后猝死在湖北省人类精子库取精室外。虽多方专家表明捐精本身不会引发猝死,但因捐精采集精液过程是在取精室内用自慰方法留取精液,这让部分人更加相信“精尽人亡”“自慰有损健康”等谬论。

精液主要成分是水和少量有机物,正常男性每周会排精2到4次,并不影响身体健康精液主要成分是水和少量有机物,正常男性每周会排精2到4次,并不影响身体健康

而中国文化长久以来以性为禁忌,民众“谈性色变”,即使参与了捐精,也羞于向身边的朋友透露,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影响了捐精者的积极性。山西省人类精子库赴高校发传单征集志愿者,以“影响不好”被学校派保安驱逐也并非首例。社会的包容度不够,公众对捐精的认知有偏差,于是,“志愿者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些人来时甚至戴着口罩。捐精这项公益事业任重而道远。”

短缺的另一个原因——中国关于精子库的管理远未能让公众放心

应该说,自2001年卫生部制定下发《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以来,中国精子库的“野蛮生长”开始慢慢规范,但人们对国内精子库的管理仍然存有很大的疑虑。

例如捐献精子可能有“乱伦”隐患。按照国家卫生部的规定,一个供精者的精液除了自己的后代,仅能让5个妇女成功受孕(多数国家执行的是一个供者的精液供10个左右妇女使用,这也使得本身就匮乏的资源分配起来更加紧张)以防近亲结婚。但精子库一方面采用“双盲法”管理(捐献者和使用者之间、捐献者和他的后代之间,互相都不认识,谁也无权了解精子来源和去向);一方面各自为政,不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同一捐精者多处捐精。捐献者担心献精子可能有“乱伦”的顾虑并非没有依据。美国没有规定同一个捐赠者的精子授孕数目,但精子库会建立跟踪报告制度让捐赠者放心。

根据中国日报等调查,献精者捐精前的最大的心理顾虑是“乱伦”隐患根据中国日报等调查,献精者捐精前的最大的心理顾虑是“乱伦”隐患

捐献者保护力度也亟待提高。自1975年世界上第一个精子库诞生,精子库在美国、英国、法国、印度等发展迅速,但在全世界还没有出现过一例捐精猝死的案例。2011年中国博士捐精猝死引发社会恐慌,最后法院判定该博士生与生殖中心均无过错。因为生殖中心按照按照卫生部《人类精子库技术规范》的规定,对该博士生进行了捐前体检,项目包括病史筛查和体格检查。但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室主要针对染色体、性传播疾病等内容进行检查,检查项目更多是指向保证精子质量,有些疾病不在检查之列,需要特殊的检查才能发现。换言之,精子库对男性捐献者的保护力度偏小。

结语

孩子无论如何都得生,香火怎么说都不能断,庞大的需求偏偏遇上正规精子库吝啬的资源分配,不孕不育问题自然就越来越严重了。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闻嘉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