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打新股必赚”

尽管中国股市已经“半死不活”多年,但热火朝天“打新股”的场面却经久不衰。本周上市的几只新股毫无悬念的涨到上限,让“打新必赚”的规律继续得到强化。这一“中国特色”的规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详细]

购买新发行股票已经完全沦为“博彩”游戏

投资成了扯淡,“打新股”就是玩“幸运转盘”

股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给企业融资。所谓融资,就是企业拿机会换钱,而投资者则拿钱换机会。比如,王五创办一个企业,有很好的赚钱前景,但苦于没有启动业务所需的资金;而李四手里有暂时不用的资金,却发愁没有让钱增值的机会。于是王五李四就一拍即合,一笔融资或者说一笔投资就达成了。股市正是为了方便王五和李四合作的场所。

但是一个机会值多少钱,却没有固定的公式去算,只能由王五去介绍,李四去评估。而介绍是一个客观的过程,评估则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显然,客观的东西可以规制,主观的东西难以圈定。所以国外的股市监管者,只管客观的东西,就是监管王五的介绍,防止他隐瞒、欺骗,至于李四怎么评估,监管者就管不着了。

可奇怪的是,中国的股市监管者,却认为自己可以替李四做主,去给机会定价。以最近上市的新股为例,本来,新股发行价格该由李四们竞价来决定,出价高者得股票;但证监会出了个新规,要求今年6月份开始上市的新股发行价格不得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这就把李四们的竞价变成了政府定价。

于是,以昨天上市的新股一心堂为例,发行市盈率只有13.45倍,对比今年年初上市的新股动辄60、70倍的发行市盈率,可谓“严重低估”。这可把李四们高兴坏了,这么便宜还能不买吗,于是蜂拥而上。可是大家都想买,给谁不给谁呢?那就抽签决定。以6月上市的4只新股为例,都得到数百倍的申购量,最后投资者中签率分别为可怜的0.833%、0.458%、0.544%、0.437%。不过一旦抽中,就赚翻了,这些新股上市交易第一天,都瞬间涨停,而且一般要延续几天涨停,赚上一倍几乎可以放兜里。如此,整个购买新股的过程已经与买彩票无异。这也难怪中国股民把买新股形象的叫做打新股,因为买是估价格,打是撞运气,打中几乎必赚。

昨天上市交易的几只新股(前面带N)瞬间涨停昨天上市交易的几只新股(前面带N)瞬间涨停

股市变“赌市”,源于行政干预不退场

中国式“打新股”发端于行政审批

其实,即便证监会不对新股发行价格做限制,打新股也照样会进行,只不过是由很多人追一只新股变成以很高的价格追一只新股,亦即获得最初竞价资格的李四们会竞出一个天价,然后还坚信可以转手卖出更高的价格。事实证明他们基本是对的——在新股上市交易后的头三个月,涨价的占比达97.92%(截止2014年4月25日之前数据)。

所以证监会按下葫芦浮起瓢,不变的是投资者对新股的“热爱”。新股几乎成了一个意味着发财的图腾。

而这种图腾的形成,来源于一句老话:物以稀为贵。中国的股市自诞生之日起,就由监管部门控制发行数量,每年能获得上市资格的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存量相比寥寥无几。即便今年被称为“IPO(新股发行)来势汹汹”之年,也不过由证监会定好了从6月到年底只发行100家,而美国股市上半年没结束就发行了144家。久而久之,新股由客观上的稀缺变成了人们观念中的“金贵”,而观念一旦形成,是很难打破的。

证监会掌握着企业能否上市的“生杀大权”证监会掌握着企业能否上市的“生杀大权”

“必赚”曾经随着行政干预的减少一度被打破

要让人们不再追捧新股,就得让买新股不能成为稳赚不赔的买卖,或者说让获得新股的人不能以更高的价格转手卖出去。要做到这一点,一是不能让打新者低价获得新股;二是敞开供应新股,让竞得新股的人拿到的不过是平庸之物。

过去一些年,中国股市的规则多少向着上述两个要求靠近,比如废除了“固定20倍市盈率发行”,比如提高了审批效率。在2009年7月-2012年10月三年间,连续上市了886家公司,一时之间新股不再稀缺,人们的打新热情迅速降温。这期间大量新股在上市交易首日跌破发行价,八菱科技、朗玛信息和海达股份三只新股更是发行失败。似乎中国股市离“正常”已经越来越近。

可惜行政干预回潮,“打新”神话又起

然而遗憾的是,2012年11月起,新股发行再次被暂停。到今年年初新股发行开闸后,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打新热情又汹涌而来,以奥赛康为例,发行市盈率高达67倍。证监会对此的反应是再次按下葫芦,一边叫停奥赛康的发行,一边提出了发行市盈率不得高于行业平均的要求。结果是6月上市新股的申购量远超年初水准。如1月上市的纽威股份募集资金14.65亿元,申购资金为456亿元;6月上市的联明股份募集资金2.5亿元,申购资金却达到672亿元。

“必赚”无益,赌场里不会有几个赢家

“打新股必赚”是以小便宜给中国股市造成大祸害

不少股民也对监管部门的举措称赞有加,认为这让打中新股的人获利,而没打中的也不受损,何乐而不为呢?总比让企业超额融资“圈钱”好吧?

可是不妨把眼光放宽放远一些,就会发现这样做至少有三大弊端。1、逼走企业。大家都知道中国当今最炙手可热的企业之一——阿里巴巴要在美国上市了,阿里巴巴在声明中还显得不好意思的解释“未来如果条件成熟将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可阿里巴巴真没必要不好意思,企业合法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天经地义。如果阿里巴巴在国内上市要排队4、5年,之后还得以十几倍的市盈率发行,那它凭什么不去美国快速上市、以更高的市盈率(可以参照facebook以超百倍市盈率发行)发行呢?一家优秀的企业凭什么要以行业平均价格发行呢?实际上,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一大批中国最优秀企业被严格的审批制度逼向美国、香港上市,中国股民得到的是打新的一点蝇头小利,失去的是最好的投资机会。2、助涨投机。股市投资的要诣是从企业成长中获取收益,而股市投机的要诣是希望有“下家”接盘。打新股无疑是一种股市投机,越是热火朝天的打新股,越能带动中国股市的投机风气。而投机形同赌博,长远看,赌博少有赢家,赚钱的是赌场。那些打新赚得的钱,恐怕迟早会变成税收、佣金等交易费用。3、滋生腐败。规则制造了套利空间,就会有人想钻空子。根据证监会的近期通报,海际大和今年在承销新股发行时,违反程序规定,让不符合优先获得购买资格的投资者获得配售。这就是行政限制创造腐败空间的例子。

打新一时爽,终究难赚钱打新一时爽,终究难赚钱

警惕以“保护股民”为由扩张权力

究竟什么才是保护股民,你可以说让股民低价买到新股是保护股民,也可以说让股民有机会投资最好的企业才是保护股民,但有趣的是,监管部门选择保护股民的方式,总是倾向于可以同时扩大手中权力的方式。于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常常让位于“市场化改革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必然?

有人会说,股民反对“圈钱”、股民反对新股发行过多分流资金,所以监管部门压低发行价、暂停IPO不过是在顺应民意。但是股民更反对国企“圈钱”,可2010年农业银行上市时,“各大行再融资要为农行上市让路”、“新股断档保送农行发行”这种害怕农行“圈”不到钱的情况又怎么解释?“顺应民意”究竟是不可动摇的准则,还是需要时可以借势、不需要时可以背弃的幌子?

何况,民意并不天然为A或为B,它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监管部门的态度决定的。如果监管部门奉行“父爱主义”,民意自然倾向为“长不大的孩子”。香港股民和美国股民之所以比大陆股民“成熟”,不在于他们生来理性,而正是由于他们的监管部门更成熟。

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深化改革”之风吹遍神州,“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写入“决定”。本以为股市的市场化势不可挡,未想到迎来的是行政干预全面回潮。这不禁让人感叹,要让“看得见的手”缩回去真难。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刘彦伟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