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亿建长廊3亿拆:到底占了什么便宜

昨日,关于云南河口2.7亿建长廊3亿拆除的消息继续发酵,因为当地回应称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并没浪费钱,还指出开发商吃亏让利,“政府拣了大便宜”。这个广被诟病的说法其实并不荒唐。 …[详细]

看上去,几年前建设时河口政府就捡了“便宜”

第一个“便宜”:以“旅游用地”为名,引入“开发商”整合“毛地”成“熟地”

在河口县国土资源部门的官网上,能够查到09年几块相应位置土地的挂牌出让情况,性质是“旅游用地”,而根据相关报道的说法,这片长廊中所修的150套商铺的产权是40年,这也是旅游用地的普遍土地使用年限。这到底有何奥秘呢?

原来,媒体曾经曝光过,在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就以旅游用地用途为名,政府把“毛地”交给开发商去整合,而后再拿到二级市场上去卖。之后政府就和开发商分成,或者把整合好的“熟地”以较低价格交给该开发商。这样就解决了一些政府没有资金来整合“毛地”“烂地”的烦恼。不过,如此做法往往导致开发商大规模“囤地”、“圈地”,最后政府也会觉得自己不划算,而和开发商博弈。

当年建设时的画面,确实是“毛地”上起建筑当年建设时的画面,确实是“毛地”上起建筑

所以,河口县相关发言人强调这家“开发商”把“乱石滩”给开发成了熟地,整理土地要花很多钱。此言不虚。…[详细]

第二个“便宜”:经济利好——再利用“旅游用地”,大搞商业房产开发,冲刺GDP

长廊的对外推广销售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作“中越风情街”,而在2011年一篇名为《河口中越风情街“桥头堡”下新价值洼地 》的招商文章中专门提到了海南,文章称“历史的推进总是惊人的相似——2010年1月4日,国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刚一出台,5天之内,整个海南省商品房销售量就达到了2008年全年销售量的总和。”“今天的云南,恰如昨日的海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必将迎来一场财富盛宴。”

“长廊”的招商视频

尽管是“开发商”在主导,如今当地的口径也怪“开放商”过度商业开发,但是,当初的资料显示,河口县有关部门还是非常期望搞活“房地产开发”的。《河口瑶族自治县201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中就提到,按照“大投资,大发展”战略,县委、政府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房地产、经济产业、教育、卫生等各类项目建设,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旅游用地”则是一个非常暧昧的用地用途,以旅游的名义来使用土地,进行房产开发,会规避很多房企拿地方面的不便,从而牟取暴利。所以,150套商铺建成了。…[详细]

第三个“便宜”:政策利好——也满足了当年的“桥头堡”战略规划

开发“长廊”是在2009年提出来的,可谓雷厉风行,查阅河口县2008年年底的重点工程规划,也未见提及。那么,为何突然就要建设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2009年的时候,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第一次在中央领导人视察云南的时候被提出。为此,云南电视台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桥头堡”报道。而河口是边境重镇,紧邻着越南老街,确实是开放的“桥头堡”。这里面还不乏攀比因素,在《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调研中,揭示了这么一个现象,“过去几年,针对越方出台的优惠措施,中方也曾采取类似举措,竞争的结果,就是你出台优惠政策A,我也出台优惠政策A,对方则出台更优惠的政策B……互相比拼,如此循环。”基建也是比拼的对象,一河之隔越南老街当时已经投资约1.4亿元建设长5公里的老街市红河护堤工程,增加24公顷土地,规划为体育、休闲、旅游服务场所。因此在战略上,河口自然也想要跟进并且“超过”,在自己这边的河堤上建设起同样的,规模很大的“商业、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建筑景观带”就不足为奇了。…[详细]

自然,现在拆迁,河口还是拣了“便宜”

利用现成的商业地产一拆,又达到了新的重要“战略目标”

一般来说,许多大拆大建和“一任官员一任政策”有关,不过河口当年的领导和现在的领导却没变。变的是“战略”。三年前的“利好”而今已经过时,河口相关部门发言人不停地强调“民生”。“民生”问题的确和河口新的战略目标是相符合的。在新华社的报道中提到了,按照上级有关“将河口建成国际化滨江城市”的要求,河口县在2013年制定了《河口县开展口岸国门形象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所谓“国门形象方案”,其实和红河州一个叫作“美丽家园”的计划是捆绑的。红河决定于2013年至2020年,在全州范围内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这样一个计划是相当动真格的,红河州的领导去河口考察时也提出了要求。而河口的领导班子还和各乡镇、职能部门签订了2014年行政责任书,要进行打分考核,奖惩并施。把现成的商业地产一拆,又是“何乐而其不为”呢?当然不是什么拍脑袋的做法。尤其是和对面的越南老街,更要比美。只不过,按照红河现在的思路,是政府主导下的规划,能否美过老街还很难说。《瞭望》新闻周刊的稿件就提到,“站在中方高地俯瞰河口和老街城区,中国境内建筑虽也高低参差,但建筑风格一炉烩;而越方则仍保留有相当部分的老建筑或仿老建筑,小楼错落,掩映在绿色中,红顶斜坡,为其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详细]

拆“长廊”属于河口“美好家园”计划的一部分拆“长廊”属于河口“美好家园”计划的一部分

这样的“便宜”大多从商铺业主们身上来

“开发商”基本上有赚没赔,和“牺牲”不沾边

开发项目的“开发商”叫作河口山水房产公司,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注册于2009年8月,注册住所是河口,是个私营企业。换而言之,该公司是专为“长廊工程”而组建的。不过,目前该公司隶属于一个名为“正宜房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新公司,后者注册于2011年,并在蒙自开发了一个真正的商业小区。一个常理的推测是,山水公司通过开发“长廊商业地产”是赚钱了,才有后续的正宜公司及其商业项目。山水公司的人事是否和河口官方有关系并不清楚。不过,通过“旅游土地”用途拿到了商业用地,并开发了150套的商业地产,则是真实存在的。并且2.7亿的花费可能是夸大是说辞,2010年6月18日《红河日报》上的《河口国际旅游文化长廊第一期工程即将交付使用》一文就提到,据了解,河口国际旅游文化长廊建设资金投入分为两部分,商业用房由开发商投入,公共设施由政府投入,整个工程目前已投入3600多万元。

山水房地产公司的工商注册信息山水房地产公司的工商注册信息

事实上,这些商铺也的确炒起来了。根据相关新闻,环山的河口地势比较狭窄,河堤边上这条道就是真正的黄金地带了。在项目二期经营着一家冷饮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些商铺绝大多数都是业主出租的,每年的租金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在旅游旺季的时候,生意比较好做。”记者采访中发现,按照业主的表述,当年“文化长廊”开盘出售的价格,按照工期和地段的不同,价格在6800元至1.06万元之间。3年来,该项目的商铺价格节节攀升,甚至翻了番。来自昆明的李学智在河口经营着一家外贸公司,2009年,公司以370万的价格购买了文化长廊项目的三套商用房,总面积达到490平方米。如此房价在一个并不富裕的边陲小镇,可以说很高很高了。…[详细]

而纳税人的钱有没有被浪费也的确看情况,问题不是“大拆大建”这么简单

尽管当地政府从“长廊”中得到不少好处,通过商铺的招商也得到了不少的“税收”,不过毕竟拆迁还要“赔”上3亿元。但是,这个钱也是有水分的。首先,这个“开发商”也的确有可能有官方背景,有专家撰文解释过旅游地产被房产绑架的情形——主要通过政府先期投资将“生地”变“熟地”,再“以地融资”滚动开发,在开发项目中暗藏工业项目和高档房地产开发项目,这样的话,前期的卖地和卖商铺,当地加起来有一大笔收入。其次,则是这些整合好的土地处于黄金口岸,尽管目前的说辞是用途变为公共用地,不过在规划中也有“升级换代”的打算,“部分空间利用场地的高差修建生态功能建筑,打造以百年商埠、异域风情、生态健康、休闲娱乐等为主题的景点区域”,可能更精更贵,未来有可能再次被卖出。有人把“毛地”给开发成为“黄金口岸”,就这么“平价”收回去,当然划算。所以,“大拆大建”是个问题,但是不止这么简单。…[详细]

但是,业主和使用者们却不得不承担着“被征收”的巨大损失

河口县目前给出的拆迁补偿方案是,按当时购买商铺的价格,上浮20%,可商铺价格甚至都翻番了。当然,当地政府官员的说法是,“现在的商铺有价无市”。不过,在新华社的报道中,有业主称,现在路对面的商用房价位已经来到3万多一平方米。难怪目前仅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业主愿意搬迁。而那部分愿意搬迁的业主中不少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或者其家属。

另一些朝令夕改的受害者则是房屋的租赁者们,这里有大约40家餐饮店,10余家酒吧,15家商贸公司、旅行社和大量的家具店。新华社采访的在项目三期从事服装生意的一名年轻商人就告诉记者,当初跟房东签的是五年的合同,虽然房租是一年一交,但是光是店面的装修费都花了十几万,现在还不知道怎么个补偿法。

不过,“征收工作”在被雷厉风行地推进中,看起来没有停下来的打算。…[详细]

一边是拆迁,一边是群众在空地上健身一边是拆迁,一边是群众在空地上健身

结语

这个“风情长廊”的问题远远不只是“大拆大建”或者“短命建筑”这么简单,因为它远不是人造景观,而是寸土寸金的商铺。而造成现状的原因用“短视”不足以说明,相反,既有政绩驱动,又有利益相伴,业主们的私权却被侵犯了。

新闻立场

本期评价

王杨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