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因工期慢取消中石油合同?

伊朗取消了中石油一个25亿元的石油项目合同,外媒报道称因为伊方认为中方工期缓慢,未能履行合同责任。觉得可惜的网友很多,不少人认为这和国企拖延作风有关。不过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详细]

确实存在拖工期的问题,这也的确是取消合同明面上的原因

工程确实是进展缓慢,而且几乎中企在伊朗的石油工程都有这个问题

报道中说,根据伊中协议,在油田开发首阶段,中石油将在伊朗与伊拉克边界的南阿扎德甘油田开采185口油井,但是只打了7口。伊朗方面在今年二月给出了最后通牒,警告如果中石油在三个月内无法履行合同,就终止。

拖延的情况不是个例。在去年12月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对外广播电台华语台就这么说过:“中国的几家原油公司在伊朗受到制裁期间,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共签订了价值400亿美元的油气项目。但是中国公司在过去四年时间里在诸如南帕尔斯、南阿扎德甘、北阿扎德甘、亚达瓦兰等大型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始终保持按兵不动的态势,只是一味地消磨时间。”此前中国国内的媒体也有过类似的报道。而伊朗方面也多次喊话,以要取消合同进行督促。例如,2012年12月,伊朗石油部发言人尼克扎德·拉赫巴尔表示,由于不愿推进南帕尔斯天然气田开发项目,中石油在该项目的合同“很可能被停止”。

但拖工期并不是什么作风问题,高风险、低回报预期让中企这么做

先来看一个“血泪”的3区块案例,这个工程并没拖,花了六年,失败而归

2005年,中石油在伊朗第一轮对外招标中中标3区块,同年6月开始作业。然而到了2011年,经过六年的探测,中石油不得不退出了。原因就是,这个区块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可奇怪的是,这个区块已经探得的油藏储量不错,业内人士评估称,在中国国内会是很好的油田。花了六年时间,最终失败放弃,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本部分参考:《伊朗3区块回购合同项目勘探实践与歧视》)

最根本原因在于伊朗要求外国石油公司签回购合同,这种合同太严苛,要获得回报很难

究其原因,在于中石油和伊朗签订的是一种叫“回购合同”的服务条款,这也是伊朗和外国石油公司签订项目合同的统一格式。包括这次取消合同的项目在内,中国油企在伊工程几乎都是这种合同模式。这种模式中,中国企业得先垫付着所有的开发成本,并且要满足伊朗方面的要求,在油田产油之后,伊朗方面会按照比例给中国企业售油分成作为还款和报酬。中国企业是没有作业权的,更不要说拥有油田了。并且,倘若产油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又或者油价很低,那么就可能完全没有收益。有人就把这比作是房屋装修合同,油企为伊朗方面垫钱把房子给装好,然后交出钥匙让伊朗石油公司入门住,自己的装修款则要等住户赚钱了才能慢慢拿到。因此,就算在中国国内是好油田,在这种严苛的合同下也就不是了,得有极大的产油量才能让中国企业有回报。

伊朗的回购合同让许多外国油企都叫苦不迭伊朗的回购合同让许多外国油企都叫苦不迭

难在于执行合同的环境很差,于内:在伊朗国内门槛众多、障碍重重

伴随着回购合同的,是一种叫作“当地化”的条件。这个很好理解,就是雇佣本地人、利用本地资源。“当地化”要求外国企业使用伊朗当地设备、材料及服务占51%以上工作量。倘若完成不了,就会被罚款。“当地化”意味着程序繁琐,成本往往不受控制,然而倘若超出合同中的成本上限,那部分也是外国公司自己负责的。

含糊不清、标准混乱也是个大问题。这些“当地化”为主的条款又往往只是一句话,到底怎么去解释和执行就有很强的随意性了。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商务参赞处的一篇文章就提到,具有法律效力的各层级规范相对分散,有些规范性文件不透明,地方产业政策“朝令夕改”很不稳定,由此使得外国投资者在进入伊朗某一产业领域时战战兢兢,应对各类不可预见法律风险的成本也随之增加。

“当地化”也包括雇佣当地工人“当地化”也包括雇佣当地工人

因此,项目执行起来很困难,成本难以控制,偏偏伊朗方面对工程量等问题还有规定,就愈发地苛刻了。

于外:在国际制裁下,无论钱还是设备、技术都很难弄到伊朗去

制裁对中国企业的打击也很大,尽管很多国产的设备可以被运到伊朗去,但是一些关键的地方还是需要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并且就连一些中国设备制造商也因为要开拓美国市场而进行了割舍。资金也有问题,根据中石油的员工分析认为,“伊朗境内外美元、欧元这两大货币资金流转通道已基本上被卡死,特别是中国石油旗下的昆仑银行被列入制裁名单后,中国石油在伊项目的资金流转将成为最大难题。在现有环境下,美元、欧元即使能够找出新的伊朗境内外资金流转路径,也是风险极高,一旦资金被欧美敏感的金融监管机构截获,后果不堪设想。”(王家兴、葛海明 《新一轮经济制裁下伊朗回购合同商务运作风险及应对策略》)

制裁还带来另一个后果,那就是,伊朗国内的物价上涨得太快,想要控制成本就更难上加难。…[详细]

在这样的情况下,拖延就是一种静观其变的保守战略,甚至是种施压手段

内外环境都很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石油公司把项目进行下去,亏本的可能性也很大。有了3区块的经验教训自然更投鼠忌器。于是,拖着静观其变就是一种战略选择,起码不至于投入太多之后血本无归。甚至也是一种施压的手段。

因为制裁等关系,除了中国等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外国石油公司已经全线撤出伊朗。这就意味着中国公司有博弈的话语权,因为伊朗本身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完成自己的石油资源开发。这时候,尽早退出高风险项目,并且施压让伊朗方面修改合同,剔除一些对中国石油公司非常不公平的条款就是很自然的选择了。比如,难开发的南帕斯气田就被拖着,而据2012年媒体报道,中国很可能退出这个气田,伊朗方面可能会为中国置换别的开发风险较低的区块。…[详细]

然而,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中企连拖的底气也变弱

随着伊朗新总统上台,制裁开始松动,西方油企可能重返伊朗

在昨日,伊朗的电台网站上有这样一则新闻:《各大石油公司已做好准备在伊朗进行投资》。内容为,伊朗伊斯兰议会能源委员会副主席阿里-玛尔维说,鉴于伊朗在过去几个月中政治交流的进展,欧洲许多大型石油公司其中包括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和法国道达尔宣布,准备投资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这条新闻中还提到,“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周三宣布,已经将伊朗南部南阿扎德甘油田的发展计划交给了伊朗承包商。”也就是,中国石油公司开发合同被取消隐晦地出现在了其它外国石油公司要进军伊朗的新闻稿件中。因此,抛开大的政治经济背景来谈合同取消问题是不可能的。

伊朗新总统鲁哈尼在达沃斯论坛发表演说伊朗新总统鲁哈尼在达沃斯论坛发表演说

原来,伊朗新总统肩负着带领伊朗摆脱经济制裁的承诺上任。随后雷厉风行地采取了很多措施去和国际社会表达和解姿态。尤其是在去年11月,伊朗与美、英、法、俄、中、德六国签署了第一阶段的协议,同意冻结核计划的部分举措以换取放松部分制裁。同时,伊朗方面也力邀石油巨头们返回,并准备对“回购合同”这种方式进行修改,给石油公司更多的获利空间。

所以伊朗方面目前很有底气取消合同,并且希望反过来对中国施加压力

可以说,在制裁期间,是中国一家独大,甚至有人说中国油企是西方石油公司因制裁逃离伊朗最大的赢家。然而,当制裁出现了松动信号的时候,伊朗方面也马上开始行动,有底气宣布中止和中国的合同。实际上就是一种平衡和博弈,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例如伊朗石油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马吉迪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中国企业的工作质量有时较低。他说,如果投资禁令取消,中国企业将需要展示自己如何与对手竞争。

不过合同被取消也未必是件多坏的事情,反倒给了一些启示

“一家独大”的风险尽显,优势却未被好好利用

实际上,从一些中石油或者中石化的工程师们撰写的伊朗项目报告中都可以看到,大家对伊朗项目充满了无奈。一方面,利用了制裁的“空隙”布局,一方面又被制裁所伤,禁运等措施也为石油开发带来大麻烦。更为重要的是,回购合同这种形式让中国的油企完全看不到获利的空间,只能拖沓,静观其变,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这和“一家独大”的优势不匹配。

新一轮制裁后,中国油企成为在伊朗开发石油项目的主要外国企业新一轮制裁后,中国油企成为在伊朗开发石油项目的主要外国企业

其实在中石油之前,本次取消合同的项目南阿扎德甘油田是由日本公司在开发的,但是日本公司也被伊朗方面认为拖延,警告取消合同。而到了后来,日本公司放弃了主导权,制裁也不是主要原因——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一篇文章中就提到,日本INPEX石油公司退出南阿扎德甘项目的主要原因就是预计工程投资远超预计。实际上,许多外国公司在新一轮制裁启动前就对投资新项目举步不前了,原因不外乎政治风险和合同太苛刻两点。这些原本是可以给中国一些启发的,但在急于取得优势地位的时候,可能就被忽略了。

结语

25亿元的合同被取消背后不是中国油企有国企拖延病,效率低那么回事。相反,这是伊朗方面搞平衡、博弈的问题。而中国企业在进入风险较大的地区时也确实应该更为谨慎,不能太过乐观。

新闻立场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本期评价

王杨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