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马航失联信息疑云密布

 马航MH370失去联系已进入了第六天,人们的感受就是矛盾消息层出不穷。昨天一天,马六甲海峡上空是否检测到飞机信号就峰回路转。到底什么让信息疑云密布呢? …[详细]

和许多天灾人祸一样,有一些网友杜撰的谣言,不过被澄清得较快

举例:天涯网友杜撰的“越南通讯社说飞机已经找到”

事发当日,一位天涯社区的网友杜撰了一条稿件,内容为“越南通讯社3月8日19时32分快讯: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在失联17个小时后,在北纬06 55 15",东经103 34 43"海域被正在执行搜救任务的菲律宾海事船发现。”发帖的网友说,大家注意一下时间就能发现了。原来发帖时间先于杜撰的“消息的发布时间”。

分析: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突发,人们所知信息模糊,谣言就容易滋生、传播

在3月8日那一天,这样的谣言漫天飞,类似的还有“CNN称飞机已经坠毁”,甚至一些网络大V和媒体官号也在转发。不过,从事件发生第二天开始,这样纯粹由网友杜撰的谣言的传播显著减少。这是因为,在谣言传播中有这样一个公式:“重要性×模糊性”。一个谣言对人们越是重要,而人们对事件的了解又越是模糊时,就容易为人所相信。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人们所了解的信息和知识都非常少,所以谣言在这个时间段就滋生得特别容易,也传播得特别快。不管是日本大地震还是美国波士顿爆炸案,重大事件中,网络流言都此起彼伏。…[详细]

如何尽量摆脱疑云:日本大地震的例子——“信息富翁”帮助“信息贫民”

到底如何是好呢?网络当然有自净功能,有人发虚假消息,也有人在澄清。不过,等待流言四起后再一一辟谣,这个时间差里可能给家属们甚至给大众带来的心理焦虑已经比较严重了。对此,可以借鉴在日本大地震中非常有网络辟谣经验的一位评论员、编辑荻上チキ的做法。他本人有着6万多的推特听众,称得上是日本推特上的“大V”了。他提醒普通民众转发时要谨慎,要尽力向电话、电力等部门获取可靠信息,专家的话也不能全信,要依靠专业背景做的专业发言才有用。

当然,也只能提醒普通人注意,谣言往往令人猝不及防,像是署来源是“越南通讯社”和“CNN”的这两条消息就有鼻子有眼的。重大突发、情绪不稳、高度关心都可能让人传播并且相信谣言。不过,在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能力上,社交媒体用户还是不同的,这位日本的网络辟谣专家就认为有“信息贫民”和“信息富翁”,并且倡导后者不要取笑前者,而是想办法去通过分享帮助前者掌握确切信息。的确,就像是署名CNN的假新闻,有熟悉网络搜索和英文的人自然能够比别人多一些辟谣的能力。而荻上チキ就是“信息富翁”,在帮助大家获得更准确的消息。

然后,一些“权威人士”也加入到“传谣阵营”

举例:波音中国总裁说“飞机已找到”,亚航高层说,“飞机在Naning降落”

3.8,认证身份是“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的人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条“飞机已经找到”的消息。后来,马爱仑删除了微博,又表示自己是从东南亚媒体上得到的错误消息。

波音中国总裁的微博发言曾说“飞机找到了”波音中国总裁的微博发言曾说“飞机找到了”

也在同一天,在推特上认证身份是“亚航GCEO”的Tony Fernandes发了一条推特,称“所有人在naning安全降落。但是还不确定。”这条推特的内容在传播中逐渐异化,变成了飞机在越南的nanming地区、甚至中国广西南宁降落。当然,这条消息后来也被发布人删除了。

分析:权威人士的消息确实让人很难不信

MH370是波音的,而消息的发布人又是实名认证的波音中国总裁,这样的信源实在让人很难不去相信。更加乌龙的是,微博中还出现了“我们公司正派人去越南协助官方调查”这样的话,又增加了可信度。而亚航这位公司高层,尽管不是马航高层,但作为另一家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高层领导,人们当然相信他拥有更多的资源,也很有说服力。也很难怪媒体或者网民转发消息了。

如何尽量摆脱疑云:除了呼吁权威人士谨慎发消息,对于异化得离谱得消息更需要求证

作为“权威人士”,发表消息更应该审慎。其次,即使传播,也要拒绝对消息的“再创作”,就像亚航高层这条微博,传播中逐渐走样,不仅没有了消息源,地点越来越离谱,出现了nanming、naming、南宁等等不同说法。而消息被国内一些媒体的官方微博转载后,也引发了更广大的关注度。不过马来西亚当地媒体也一样被忽悠,根据《马来西亚星报》专栏作家菲利普·格林盖的文章,三家当地媒体中招,甚至还出现了“战斗机护航回中国”这样加油添醋的话。

“权威人士”的消息,的确很难不让受众“中招”,不过持续的跟进和关注能够澄清一部分不实信息。对于再创作得离谱的消息,的确不管专业媒体也好, “信息富翁”也好,就该想一想,查证查证了。…[详细]

接着,媒体的报道也屡屡出“乌龙”

举例:失联客机发出信号乌龙、发现“救生衣尸体”乌龙

新华社曾发布快讯,宣布“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的消息。但是后来被证实其实是失联前的最后位置。

再比如,昨天报道称,“富国岛搜救中心有消息称,在马六甲海域设立新指挥部传回消息称,在槟城(音译)海域发现穿有救生衣的尸体。”新京报的报道中给出了信源是“当地参与搜救的志愿者”。而随后,当地水警部门表示没有这回事,而央视记者核实“越南富国岛从今天中午到现在并没有官方消息发布。”…[详细]

分析:缺资源、缺经验、抢新闻,三大原因造就乌龙

这次的报道,专业媒体发生乌龙事件恐怕有三大原因。其一,事情的核心地点是马来西亚和越南,而中国专业媒体可能在这些地方缺少核心报道资源。《中国经营报》的专业航空记者柴莹辉有篇文章就谈得很诚恳,他说,首先不得不承认,我们无法获得一手消息。只能援引外方报道或者等待马航召开发布会。其二,缺乏专业经验、资源、能力,柴莹辉坦诚“中国媒体也都迅速发布了各种分析,多以采访空管人员或者机长为主……在搜救几天没有进展的时候,我想更多人都更想知道航班搜救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可以采访参与过航班搜救的人员,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民众由于信息饥渴带来的焦虑。但是很遗憾,我没有这样的国际采访资源,国内大多数媒体也没有。”其三,抢时间。专业媒体不仅仅是彼此间竞争,也在与社交媒体竞争,而在抢时间、独家中,一些准确性可能被牺牲了。

如何尽量摆脱疑云:波士顿爆炸案后的反思——媒体以价值判断“如何说”“何时说”

波士顿爆炸案中,《纽约邮报》误报嫌疑人波士顿爆炸案中,《纽约邮报》误报嫌疑人

除了需要建立专业的资源和操作思路而外,重大突发新闻的庞杂和准确性也是个大难题。在去年的波士顿爆炸案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爆炸发生后,传统专业媒体、推特、Reddit等社交媒体通过各种途径交织地发布着新闻,几乎“零时差”,而美联社、fox新闻、CNN等传统的大媒体纷纷出错。有的错误甚至给民众带来很大困扰。例如,美联社和CNN在案发后都爆出了有一人被捕的假新闻。而社交网站上的网友“侦探”们“人肉”出了在马拉松终点的两人,并认为是嫌犯。结果,抢独家的《纽约邮报》不假思索地就把消息和照片加以引用,给无辜的人带来很大的烦恼。美联社高层在反思中直指,我们违背了自身关于单一信源报道的原则。然而,在数字化的时代,面对突发新闻,确实没有慢慢耕耘再报道的土壤。对此,其实就是专业媒体的价值取向和判断问题,毕竟不实报道也磨灭着媒体的信誉。适当的缄默可能让发声的时候更有力也更可信。“如何说”与“何时说”很重要。在去年,哈佛大学尼曼新闻研究中心的网站上,一位大学学者有专文探讨这个问题。也提到在突发新闻中的实用主义原则——发布者要预见可能引起的后果,从而做出判断。毕竟在波士顿爆炸案后,信誉很高的专业媒体们犯了不少错,而美国“专业记者协会”(SPJ)将CNN、美联社和《纽约邮报》的反思总结为一条推特:本周,人们记住的不是“谁第一”,而是“谁错了”。

确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受到的是无数重复的、同质化的信息,这时候,说什么、怎么说太重要了。

最后,最大的障碍在于,官方的消息始终矛盾、不准确

举例:昨日一波三折的“飞机飞往马六甲海峡”

在一个教人们如何去区分真假的新闻稿中,有记者写道,在信息传播领域有一个定律,越接近事件核心的消息越靠谱。这话普遍意义上来说,是没有错的。但是在此次的马航失联事件中,就不够用了。前后不一、左右互搏的官方说法非常多。就以昨天的“返航罗生门”为例来说明:

马来西亚每日新闻报周二稍早援引空军司令Rodzali Daud的话称,军方雷达最后一次侦查到该架客机是在周六凌晨2:40,在马六甲海峡北端的霹雳岛附近。飞行高度约为9,000米。而路透、CNN等媒体在马来西亚空军内部的匿名消息源也有类似的说法,“线人”的身份还是空军高级军官。如果最后飞机失踪的地点是在马六甲海峡附近,那么实在是个重大新闻,说明之前的搜救在方向性上都是错误的。包括中国媒体在内的全世界许多媒体都纷纷发布了这篇报道。

然而,昨日,这位叫作Rodzali Daud的空军司令又否认了自己接受过每日新闻报的采访,表示这是个杜撰的新闻。人们的疑惑之处在于,如果说马来西亚国内的媒体不可信,可是路透、CNN这些媒体在军队的线人也有此信息。更让人疑惑的是,这一新说法似乎与周一将搜救范围扩大到包括马来半岛西面水域的决定相符。官方扩大了搜救范围,却没做任何解释。当然,既然是空军司令斩钉截铁的否认,媒体还是都做了相关报道。…[详细]

戏剧性的是,在昨天晚上的发布会,说法又变了。司令改口说,“当天凌晨2时15分,军用雷达曾短暂地监测到一架不明身份的飞机,但目前尚不能确定是MH370……具体位置在位于距离马来西亚槟城西北200英里处,处于马六甲海峡的海域。”最后的消息是,马来西亚民航部门也觉得军方隐瞒了什么。…[详细]

分析:官方、最核心、最权威的信息都不确定,令大众迷惑,让家属崩溃

混乱的消息也让搜救人员迷惑混乱的消息也让搜救人员迷惑

昨天,搜救就进入了第五天,官方的信息仍然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搜救的范围和方向又出现了变化。这对公众的打击很大。甚至由于这是多国搜救,对于其它的参与方来说,也是巨大打击,根据CNN的报道,越南方面正在展现出“与日俱增的沮丧”。报道援引越南交通部副部长的话称,越南方面目前只和马方军方的一位专员有过一次会面,越方得到的消息“很有限”。

当然,模糊、不确定的信息打击最大的还是机上人员的亲属们。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官网上有篇新闻稿就说,在北京和在吉隆坡的失联者家属都是一样的崩溃。因为人们面对“不确定”不知所措,充满矛盾的说辞让人无所适从。国内媒体采访的义工组织负责人也说,不管是汶川、雅安地震,还是去年的韩亚空难,“都不适用于这次事件。”在等到事件结果之前,她和其他志愿者一样,都要体会家属们“不知何时结束”的煎熬。“最大的不同是‘未知’。” 实际上,在类似事故当中,家属们最接近、最面对的就是事件中核心的权威机构——航空公司和相关官方部门。而家属们渴望从他们那里能够得到比较明确的信息,如果得不到,甚至得到的信息都是不确定而混乱的,家属们才会转而向社交网络、各种媒体寻找答案,在不实或者矛盾的新闻中更加焦虑。…[详细]

如何尽量摆脱疑云:法航失联事件后的经验——搜救的军方直接和家属交流搜救信息

2009年的法航空难,最开始也是失联,亲属们非常崩溃。这次事件,官方处理得算不错的地方就是尽量地对亲属们进行安抚,并且对他们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安抚包括,时任法国总统萨科奇本人在事件发生24小时内亲赴接机机场。同时,心理辅导小组已经到位。而权威的信息是指,即使不能有肯定的说法,起码让亲属们了解权威的进展。飞机是从巴西里约热内卢飞往法国巴黎途中发生事故的,在飞机出事的第五天,在巴西空军的安排下,已有13名失事客机乘客的家属到达巴西累西腓以了解在大西洋上空的搜救情况。并且,巴西空军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把参与搜救任务的飞行员带到这里与家属对话。”目前的难处在于,马来西亚政府部门、军方、马航之间给人的感觉就是沟通不顺,遑论用准确的信息安慰家属。

法航空难后,家属们起码得到了比较确定的官方信息法航空难后,家属们起码得到了比较确定的官方信息

而面对“迷”一样的官方信息,媒体的报道反而是一种压力,例如搜救范围扩大了,人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报道就是逼问真相的利器。而保护家属的知情权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在法航空难发生两年后,《纽约时报》曾经有篇跟踪报道,两年过去了,由于后来的搜寻工作旷日持久,且机制不顺,很多家属还沉浸在愤怒之中,并且追问一个真相,不清不楚是最大的伤害。

结语

事件本来就罕见,又经历了四重的传播扭曲,可见马航失联事件在传播中的特殊性,也就难怪疑云密布。民间谣言相对好辟,权威人士和媒体也在自我检讨与澄清,可是前后矛盾的官方说法,在本次事件中实在是让人无所适从。

新闻立场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本期评价

查看所有评论 人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王杨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