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失联:政治因素拖慢搜救效率?

马航MH370仍旧没有消息,各国搜救力量也在相关海域紧张的工作着。但搜救工作往往牵涉各种政治以及军事因素,并不仅有“人道主义”那么简单,而救援的效率也自然会被各种繁杂的手续与交涉拖慢。 …[详细]

处置海上搜救难度很大,军方力量一直是搜救中坚

根据《博客天下》杂志日前对曾参与泰坦尼克号残骸发掘及“消失”的法航447号航班黑匣子定位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苏珊·艾福瑞主席及大卫·加洛教授的专访:在美国有一种说法,在大海里找一驾飞机,就像在“干草堆”里找一根针。而由于海洋中水流和风向的不段变化,就连确定“干草堆”工作(确定可能搜寻范围)都是极其专业且困难重重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是专注于海洋科学与海洋工程的非盈利私人研究和教学机构。成立于1930年,是美国最大的独立海洋学研究所。)

正因为难度很大,海上一旦出现事故需要搜救,仅仅装备普通雷达、声呐和望远镜的民用船只的搜救力量就会显得实力不足。相比之下,侦察机、巡逻机载有多种探测设备,对海上目标的搜索能力很强。军舰在搜救时同样有装备上优势,不仅速度远胜过民用船只,探测能力也更强大。比如中国军方此次派出的“昆仑山”登陆舰,可搭载高速气垫艇与大型直升机,具备强大的通讯指挥系统,还有医疗设施,救援效率远高于一般舰船。

中国此次派出参与搜救的“昆仑山”号登陆舰中国此次派出参与搜救的“昆仑山”号登陆舰

而根据法航447空难事后处置经验,法国军方在客机失联后不仅出动了远程巡逻机、预警机和普通救援船,还出动了一艘携带有2艘小型潜艇的潜艇救援舰和一艘红宝石级攻击核潜艇。出动潜艇救援舰、攻击核潜艇的目的是希望利用舰艇上的先进声纳设备,尽快确定失事客机残骸的海底位置,以打捞起更多遇难者遗体以及客机的黑匣子。尽管当时未能在第一时间有所寻获,但法国方面在2年后的第四轮搜索中得以发现海底客机残骸也是依靠3艘小型无人潜艇。

正因为搜救常有军方参与,使得人道主义难成唯一考量因素

如前文所述,对于重大事故的搜寻和救援,军方的力量不可或缺。再加之由于财力和能力所限,搜救工作还往往需要各国协同,这就牵涉到别国具有强大侦查能力的军机和军舰进入领海或专属经济区域,从而令搜救工作变得复杂:

国际海事搜救由哪国负责主导有公约可循,参与国要“守规矩”

为了规避纠纷,在国际海事搜救之中,搜救责任并不是根据搜救能力和专业程度进行考量,而是依据1979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国际搜寻救助公约》。该公约的宗旨是:为对海上遇难者进行迅速有效的救助,沿岸国家在本国责任海域内负有搜救责任;同时为开展恰当的搜救业务,各有关国家间应就海难救助活动进行协调,建立世界性海难救助体制。

《公约》还对救援的责任区划进行了详细的区分。此次马航航班失联的疑似区域在马来西亚和越南之间,属于马来西亚与越南的海上搜救责任区重合位置,所以,马来西亚和越南都有负担有搜救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出事的航班是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飞机,所以,多国联合搜救以马来西亚为主体,进行协调组织。

对此,白宫发言人卡尼也明确给出了肯定。在不久前进行的记者会上,卡尼就表示,虽然马航事件的国际协助涉及到很多国家,美国也参与了调查和搜救。但管辖权并不存在争议,调查以马来西亚为主导,美国是协助者。而中方的表态也类似,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也否认了“中国将全面接管搜救工作”的消息,同时强调了中国的协助角色。

需要补充的是,《国际搜寻救助公约》主要针对搜救责任,而对于事故原因的调查则要遵守国际民航组织的规范(ICAO)。而美国联邦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TSB)同样指出,发现失事的飞机后,也将依据规范决定主导调查国家,现阶段美国只是协助调查。

在跨国搜救工作中,通过救援彰显军事实力是被默认的“潜规则”

《国际搜寻救助公约》对搜救主导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救助工作有哪些协助国,协助国派遣怎样的搜救力量则没有明确指明。其次,紧急应急救援,是少数能让军队应急处置能力发挥的情景,也自然备受重视。再加之搜救工作的难度和时效性要求,及时快速的派遣有效搜救力量也成了一种软性彰显军事实力以及区域控制力的手段。

在本次马航失联的搜救中,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就第一时间致电马来西亚总理,经同意后派出两架皇家空军飞机参加马航失联客机的搜寻和救援行动。虽然在政治学者、澳大利亚国防军事学院(Australian Defence Force Academy)名誉教授卡尔·泰勒(Carl Thayer)看来,在搜救失联飞机方面,人道主义压倒一切。但另一方面,这也彰显了澳大利亚有能力对南海区域展开实际的“军事行动”。

而通过救援展现军事能力,更典型的例子是在去年底,日本支援受超强台风“海燕”侵袭菲律宾。在驰援菲律宾的外国团队中,美国阵容最强大,日本紧随其后。美军方表示,救灾高峰期,美国快速调配军力,一度有13艘美国军舰及近8000名美军参与赈灾——包括华盛顿号航母、MV-22“鱼鹰”运输机等,主要运送灾民急需的食物和饮用水。而日本则在救灾中,完成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海外派兵。更值得玩味的是,根据日媒披露,日本派兵救援的主张,是通过驻马尼拉武官直接向菲总统阿基诺提出的。阿基诺本希望日本提供更多物资和资金援助,而让南亚邻国提供人力支持,但日本坚持“加钱又增人”,且把“增加人手”当成救援前提。日本时事通讯社称,日本还首次将情报卫星收集的数据,制成地图,提供给菲。对此,路透社分析认为,派兵救灾,是日本战后军事力量在海外活动又一次“重大突破”,显示了其日渐增长的军事实力。

区域的地缘政治因素对救援工作的实施也有强大的影响力

此次马航MH370的失联地点虽然仍处南海,但并不在有争议的区域。而这样的地缘政治因素也成了搜救工作的“双刃剑”。一方面,由于距离大片争议海域不远,而争议海域里中国不方便建造港口和机场,所以在赶赴失联区域时,中国的搜救队伍需要长途跋涉。再加上,和越南的领海争端,以及救援军舰要途径大片争议海域。如果中国派出大量军舰救援,所需协调工作并不简单。但另一方面,争议海域的相关各国军事活动频繁,也使得大量的有生力量能够第一时间赶赴救援。美国此次派出的“平克尼号”和“基德号”这两艘装备有直升机的驱逐舰能够快速加入救援队伍,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之前都在南海国际水域执行训练和海事安全任务。

美国此次派出参与救援的“平克尼号”驱逐舰美国此次派出参与救援的“平克尼号”驱逐舰

而对于这样戏剧化的场面,《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也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前者认为失联区域处于非争议海域,给予了各方充分合作的机会;而后者认为,由于附近争议海域的存在,对失联飞机的搜救使得其迅速成为全球最军事化的水域之一,而之前为了探测这片区域的战斗机、导弹、潜水艇等威胁,一些国家砸下了数亿美元的军备开支也被快速的转化为救援装备。

总体来看,虽然在国际救援下,人道主义仍是第一要务,但地缘政治因素也是绕不过去的坎。

由于掺杂了政治军事因素,救援工作的效率多少会受影响

出于对彰显实力的需求,并不是所有参与搜救的国家都会“守规矩”

虽然在本次搜救中,中国和美国都明确表明了自己在搜救工作中接受马来西亚主导,但马来西亚的领导工作进行的却并不顺利。由于失联海域是马越两国的共同责任区,马来西亚搜救队伍进入越南领海进行搜救要先获得越南的批准,而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程序就更为复杂,不但要先通知马来西亚,而后还需要申请越南政府的批准。

除了程序上的繁琐,越南也似乎在不断强调自己在搜寻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经由媒体,不断爆出各种未经确定的线索,之后却均被否认。而这也招致了马来西亚民航局的不满,在3月10日中午召开的发布会上,马来西亚民航局的官员更是直接表示:不要轻信越南方面的消息。

主导国的经济和军事能力不足,也会对降低救援的效率

依照国际惯例,各国军队自愿参与的海事救援的经费都由本国政府支付,且遵循“无效果,无报酬”的原则。而海上搜救是个极其耗费财力,同时也对设备和专业能力要求极高的工作。之前,对法航447的几年间的搜寻工作,仅法国方面就耗资近4000万美元,同时申请了美国专业团队的协助。

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和越南的搜救工作就显得有些业余。虽然马来西亚和越南都派出数十架飞机以及多艘搜救船。但其中还包括了不少“双水獭”(Twin Otter)这样型号的老式螺旋桨飞机。

此外,由于设备等原因,马来西亚和越南方面在入夜后都会停止空中搜索,只有海上救援船继续搜索工作。但按照常理,军用巡逻机上装备的水面搜索雷达,即便是在黑夜,也能发现海上漂浮的大块飞机残骸。如果有生还者,机上的热成像仪对保持体温的人体也有一定的发现概率。最为重要的是,空中搜索比海上搜索效率要高得多。

最后,国际救援的协调机制也不完善,急需调整

现行救援协调机制以1979年的《国际海事救助公约》为基础,主要为明确责任。而这样的救援协调体制会使得一些组织能力欠佳的国家成为主导国。这些国家在搜救经费、搜救设备以及专业程度上都和世界顶级水平有差距。

在搜救工作争分夺秒的情况下,仍按照属地原则设立领导国并不合理。实际上,由能力更强的国家代替弱国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事情并非没有先例:克林顿时代,鉴于拉美猖獗的毒品交易与当地警方孱弱的控制力,美国政府便直接插手拉美扫毒行动,中央情报局甚至直接派人驾驶侦察机在拉美搜索和辨认运载毒品的飞机,再由相关国家实施拦截。在奥巴马政府任内,海地地震时,美国也通过快速投放救援人力,扮演了临时警察的角色。

此外,如何让专业非政府组织快速参与搜救工作也是现行规则的短板。在接受《博客天下》专访时,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苏珊·艾福瑞主席就表示,他们希望能把专业的信息交给相关负责人,并愿意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但再现行救援体制下,他们能只能通过与美国国务院联系,然后遵循冗长的外交途径才能参与。

结语

本次马航MH370航班失联,各方救援配合可算相关合作中的“典范”。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政治军事因素掺杂于救援工作之中,拖慢救援效率。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国际航班更加频繁,可能的跨国救援工作也越来越多,也是时候重新审视旧有的国际救援合作机制了。

新闻立场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本期评价

查看所有评论 人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张春续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