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如子”证监会

昨日,奥赛康公司的新股发行宣告暂缓,原因是奥赛康的大股东可以通过新股发行直接套现31.83亿、引来证监会“关注”。有财经人士调侃说,这次停发源于证监会一贯的“爱民如子”。此话怎讲呢? …[详细]

奥赛康暂缓发行,实乃证监会“保护”股民的延续

最初,证监会为了保障上市公司“质量”严格审批

相比美国和香港,大陆股市监管部门在某些方面要“负责任”很多,不但对想上市的公司精挑细选,还严格审批,比如要求公司把上市募集的资金打算怎么用都写得详尽无比。以最近上市的三家公司为例,在香港上市的凤凰医疗的“募集资金投向”占用了招股书的2页纸,在美国上市的汽车之家只用了1页,而在大陆上市的慈铭体检足足用了38页。可见大陆上市企业为了应付证监会的审批真是做足了功课。

在大陆证监会如此“负责”之下,上市门槛被抬得很高,企业想上市成功非常不易。

严格的新股发行审批,让许多企业上市无门严格的新股发行审批,让许多企业上市无门

严格审批导致上市公司供不应求,一旦上市就容易“圈钱”

企业上市难,结果自然是上市公司数量有限,供不应求。也就是说,企业要么不能上市,要么一旦上市成功,就成了香饽饽,投资者对其趋之若鹜。这种格局导致了大陆股市严重的“打新股”现象,也就是有新股发行投资者就抢着买。而哄抢会抬高价格,比如企业的募投计划是发行1000万股募集1亿元、折合每股发行价10元,结果每股发行价可能最终被炒到50元,实际募集资金往往大幅超过募投计划,形成所谓“超募”——俗称“圈钱”。

为了防止公司“圈钱”,证监会要求上市时不能超额募集资金,超过部分只能卖老股

尽管发行价是被投资者自己炒高的,但投资者一旦亏钱就要骂上市公司“圈钱”,媒体也喜欢帮腔。于是证监会坐不住了,提出了新的规则,就是要求公司上市时,募投计划是多少,就只能募集多少资金。

以本次的奥赛康新股发行为例,奥赛康上市前股本(老股)为2.1亿股,上市计划募集资金79354万,加上发行费用,共需募集86584万。而投资者愿意为奥赛康每股出价72.99元,所以只需发行1186.25万股新股即可募集到所需资金。但是1186.25万新股作为流通股只占总股本的5.3%,远远不满足流通股占总股本25%的规定。于是只能将一部分老股拿出来卖给投资者,满足流通股占比条件。

不能超募防住了公司“圈钱”,卖老股却又让大股东“圈钱”

按上述这样处理,结果就是奥赛康发行新股1186.25万、募集资金8个多亿,这笔钱归到了公司账上。公司的确没“圈”到多少钱。而卖老股却要卖4360.35万股,老股东、也就是公司大股东一下“圈”走30多个亿。

此时证监会自然又要防止大股东“圈钱”,于是奥赛康新股发行就暂缓了

公司或者大股东能利用新股发行“圈”走这么多钱,归根结底是源于投资者、也就是俗称的股民愿意被“圈”。如果不是投资者愿意出72.99元这样的高价购买股份,也就不存在公司或者大股东“圈钱”的问题了。而投资者愿意出高价,源于其“打新股”的习惯,这个习惯又是被严格的上市审批制“培养”出来的。所以根子上,是监管部门最初的“负责任”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反应。

而监管部门显然是想“负责到底”。这不,大股东一“圈钱”,证监会又坐不住了,据证监会相关人士透露,“奥赛康新股发行老股东直接套现31.83亿,惹来证监会主席肖钢关注”,于是之前还急于上市的奥赛康就突然发布公告暂缓发行。证监会还于昨日同时发布公告,指出“需要强调的是,市场化改革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特别提醒,发行人和主承销商……要注重维护市场公平,……兼顾新股东和原有股东的利益,……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的权益”。

证监会如此“爱民如子”不仅是一贯的,还是多方面的

每当股市跌入深渊套牢股民,证监会就要停止“抽血”加强“输血”

奥赛康新股暂缓发行只是动作之一,背后还有监管部门全盘的“布局”。众所周知,最近大陆的股市不景气,而新股发行又来势汹汹,股市面临严峻的资金分流压力。为了防止股市进一步下跌,多方消息证实证监会在延缓新股发行速度。

熊市暂停新股发行,实际上是证监会一贯的调控手段,旨在停止“抽血”。迄今为止,中国股市已经有8次停发新股和若干次停止增发、暂停国有股减持。最早的一次停发新股发生在1994年股市探底之时,近几年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8年股市大跌之后的停发。

一方面是停止“抽血”,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输血”。最近已经有不少消息称国有的一些基金在入市“护盘”、“托市”。这种手段也是一贯的。2001年至200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迷,大盘也跌破一千点。为了“托市”,监管部门不惜动用国资为流通股东“输血”。

每当股市牛气冲天股民热炒,证监会就要设法降温防止泡沫

而当股市由熊转牛时,证监会又害怕股民冲昏头脑,想尽办法“刹车降温”。印花税本来就是1990年中国股市第一次牛市时,政府为控制股市炒作而设立的。从那之后,每逢市场高昂时,监管部门就把它升一升,很多人应该还对2007年股市疯涨时“半夜鸡叫”调高印花税记忆犹新。而与调高印花税相伴的,还有新股发行速度的加快。

在证监会的“悉心呵护”下,很多股民也习惯了动辄“呼唤父爱”

证监把“保护股民权益”挂在嘴上,股民也习惯喊证监会来帮忙。在2012年中期股市跌跌不休之际,类似《千万股民大签名:强烈要求证监会停发新股、停止IPO!》的民间呼声就高涨。每次出现熊市,总有股民呼唤监管部门“救市”,要求“呵护股市”、“休养生息”、“提振信心”等等。

大陆股民还特别热衷于让证监会“把好关”,比如要求“必须让真正好的,有前景的公司上。百里挑一,每年不超过20支”。似乎判断公司有没有前景不是股民的责任,反倒成了监管部门的责任。

抓耗子是猫的责任,判断公司前景是投资者的责任抓耗子是猫的责任,判断公司前景是投资者的责任

“关爱”的结果却是股民反受其害

“关爱”可能让部分股民短暂受益,整体和长远看却让股民吃尽苦头

“为股民”精挑细选上市公司、“为股民”暂停新股发行,结果是很多企业在大陆上市无门,只能转投香港和美国股市,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股票。而等到大陆股市开始复苏,新股发行终于能开闸时,被憋屈了很久的投资者一哄而上“打新股”,炒高价格、买高价股。这次奥赛康新股发行价能定在72.99元、对应67倍的超高市盈率,背景是此前新股发行已经被暂停了一年多。

投资者对新股趋之若鹜,造就新股高价投资者对新股趋之若鹜,造就新股高价

在这种格局下,同样是大陆企业上市,赴境外上市经常是“送礼”,在境内上市就成了“圈钱”。中石油先在香港上市,后在大陆上市,发行价存在天壤之别就是教训。可惜这样的教训直到今天还没有被吸取。

“不放手”的父亲,只能造就“长不大”的孩子

这次奥赛康新股发行,虽然可以让大股东巨额套现,但也是按规则进行的结果;72.99元的价格虽然让很多人认为高得离谱,但也是投资者愿意给的价格。监管部门需要做的是去审查整个过程的合规性,而不是去判断大股东是否赚多了、或者投资者是否“缺心眼”。如果监管部门认为价格不合理就可以干预,那等于回到计划经济了。

如果这个价格真的不合理,那市场自然会惩罚那些出高价的投资者,让他们投资亏损。这就是“自己为自己的投资决策负责”的市场法则。

这样的法则监管部门也不是不明白。去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证监会不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作出判断”、“投资者应当自主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自主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股票依法发行后因发行人经营与收益变化导致的风险”。可是一到实践中,为什么监管部门的手还是闲不住呢?

看得见的手还没有从还撤出的地方撤出看得见的手还没有从还撤出的地方撤出

监管部门干预市场的结果,是投资人“信政策不信市场”,投机思维浓重的同时还“愿赌不服输”。

结语

证监会的确“爱民如子”,而中国秉持“父爱主义”的政府部门又岂止这一家呢。

新闻立场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本期评价

查看所有评论 人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刘彦伟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