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元救护车费怎能“困死”患儿

昨日,一条“救护车不交钱不发车 1岁幼儿因延误治疗死亡”的新闻引发超高关注度。一笔800元的救护车费和一条鲜活的生命怎么就被划起了“等号”? …[详细]

不交钱不发车并不“奇怪”

四年前的案例早揭玄机:长途转诊没有盈利空间,许多单位不愿接,接的就坐地起价

2009年的湖南,也发生过这样一起案例。一位张姓女士两岁多的儿子突发疾病,就医后被建议层层转院,去条件更好的长沙医治。可就在救护车费上,这位母亲和院方僵持不下,她只带了2500元,而院方则需要4000元,并对先交2500元,到长沙后再补上余款的提议不同意。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条件并不好的救护车终于出发。中途,由于设备问题,孩子被送往别的医院抢救,不治身亡。张女士认为救护车延误了孩子的抢救时间,非常义愤。

第二年,有媒体去当地进行了采访。一些医院负责人私下向记者透露,相对之下,在接送病人之间,院方更愿意去接病人,不愿意去送。因为接病人是招揽“医疗业务”。事发医院的一位负责人称,医院总共两台救护车,若派出了一台,路途遥远的话,往返要费很多时间,医院要出诊就没有救护车,随车的3位医护人员也无法调配。还要加上患者死亡风险与车辆交通安全的风险也需要承担。所以,没有盈利空间让多数人放弃了这个市场。…[详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利润大的市场就变成“黑车”“白车”一起抢生意

一场车祸,几家120来抢“生意”

在有利可图的空间里,一切又都变了样。在2012年,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江苏某地发生了车祸,结果几家医院的救护车同时去了现场抢生意。更恐怖的还是浙江温州去年发生的一起“救护车丑闻”。危重病人黄先生要从温州转院杭州,家属拨打120,不料来了温州华侨骨伤科医院的一辆没有急救资质的救护车。由于车上的呼吸机过于简陋,随车医生也不专业,黄先生上车后肺部大出血,性命堪忧。当地卫生系统在调查后发现,参与倒卖患者信息的是4名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随后,当地的紧急决定是,承包出去的医院自备救护车一律收回,统一管理。…[详细]

那些不属于医疗系统的黑救护车抢生意的新闻就更频频见诸报端了。这里面也有利益网。福建一家媒体去年调查后就发现,一些黑车其实通过和大医院的内部人员之间勾结,“挂靠”过去,从而获得很高的利润。有多高呢?业内“深喉”举了个例子,“黑救护车”送危重病人回四川,开价2.8万元,扣除打通医院内部关节所需的约50%的费用以及油费,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要是病人在路上亡故,还可以再临时加价。…[详细]

“不奇怪”背后的“真混乱”

救护车主要有两种使用目的,不能混为一谈

A在家突发心脏病,他的家人马上拨打了120呼叫救护车; B患有慢性疾病,身体孱弱,而他想回老家治疗,也需要救护车。A和B这两种情况相同吗?

其实是不同的,一种是公民需要的紧急的医疗服务,另一种则时间性没有那么急迫,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它是病人自己的选择,属于非紧急的医疗运送。

针对两种目的,港澳台和国外不少地方都分公私两种救护车,前者一般消防部门统一管

在港澳台地区和许多其它地方,公共救护车服务最主要的提供者是消防部门,而不是卫生部门。训练有素的接线员在得到消息之后,会做出一个紧急程度的判断,再安排合适的车辆、人员和医院。救护车和医院之间并无利益关系,如果产生费用也不需要交给医院。

隶属于香港消防处的救护车隶属于香港消防处的救护车

原因很简单,紧急病患是需要政府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统一调派,效率会更高。如果全部交给市场来处理的话,那么一些偏远的地方,很可能就会出现不是救护车不愿意去,就是漫天要价的局面,就像湖南这个案例。另外,救护车本身也要分资质的,一些疾病对救护车的要求很高,市场要对此进行调节也不容易。比如配置一台高级别的救护车覆盖偏远地区的需求,它很难是盈利的,可是却又是必要的。

那么,为什么多是消防部门,而不是卫生系统内部把所有可用资源都联网呢?主要原因在于消防部门本身就有相当不错的应急反应系统,熟悉本地区的交通情况,不用再度去构建;遇到紧急情形,只需记一个电话号码也是种便民措施;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都是消防部门主管的急救护系统和医院的对接没有障碍。总之,消防部门来主管,充分地体现了这部分紧急医疗服务的公共性。

后者,则是给市场处理,政府部门监管

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几乎所有地方的救护车都有被滥用的苦恼,总是会有不需要的人用紧急服务,一点小问题就找消防部门的救护车,挤占公共医疗资源。因此,一些地方尝试用适当收费或者对滥用者罚款的措施来遏制这种情况。由此也可以看出,假若两个系统混在一起的话,带来的影响就更可怕了,会是公共医疗资源的巨型膨胀和浪费,会让那些有紧急需求的人被不着急的人挤占资源。所以这部分,交给市场处理更为稳妥。举个例子,日本的救护车服务归消防部门统辖,属于公共事业的一部分。东京消防厅虽然不断呼吁,孕妇应只在母子出现健康问题的情况下叫救护车,但据2010年该厅的调查显示,16%的孕妇在阵痛来临时,希望乘坐救护车去医院产子。后来,市场上就出现了“阵痛出租车”的服务,孕妇提前跟出租车公司预约,就能得到专业、快速的送产服务。推出此业务的公司很是挣钱,还得到了东京消防厅的感谢状。

而我国大陆地区通常把两者搅和在一起,就混乱无比,公益被打折,市场也黑暗

在我国,救护车服务都被医疗机构垄断。不管是紧急的,还是不紧急的,都由它们来完成,并且还都是收费的,一般来说医保不可报销的。可是医疗系统的救护车本身又有公有私——别看急救都打120,可救护车的性质区别很大。起码有两种,一种是120急救中心自己的;一种是医院的,跟急救中心联网,除了一些大城市外,这种联网还常常不彻底。这样情况下,难免就出现收费混乱的情况了。而这种混乱和救护车的资金来源有关,有资料显示,以前我国并没有对救护车进行专项的拨款,各地政府基本是根据当地财政状况,视情况配置一部分,而医院自己也会自行配置一部分。有鉴于此,一些地方,甚至就没有规定长途的价格,直接就写议价,给了医院空间。

混乱的构成之下,没有统一规划管理,救护车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会带来公益的打折。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就在昨天,还有这么一篇关于幼儿和救护车的报道——一个两个月大的重症患儿需要转院,联系了急救中心和多家医院,却四处“求不到”救护车,当地医院的救护车设备不够资质,准备转入地医院说自己救护车归中心调配,而中心则表示自己不出市。最终,在记者的帮助下,八小时后,患儿才转院。…[详细]

更不用说,资源紧缺,正规救护车在跑长途等业务上就顺势抬价,最终,更低价的黑车进入,“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也乱了,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公益、市场不分,催生了山寨救护车公益、市场不分,催生了山寨救护车

谈责任、谈制度前,最根本的猛药还是先把公益和市场分开

湖南这次的情况并非孤例,显而易见的是,倡导医院自身自觉,以救人为第一要务没错,可是非根本办法。而且就算医院自觉了,其救护车也不一定达标,没有一个系统的配置,很多比较偏远的地区恐怕连够格的救护车都没有。有人提到用制度来严加规范、管理,还有人提到让救护业务免费,或者由社保来买单,这样的话,医院也就没有“拒载”,讨价还价的理由了。可是如果公益和市场不分的话,这样做只会带来沉重的公共医疗负担。而资源一紧张,可能甚至“潜规则”都要来了。对于很多需要紧急救护医疗服务的人群依然难有裨益,医疗水平本来就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更是如此,医疗资源肯定是一级级配置的。

不分的话,即使全部真正地姓“公”,也得出问题。澳大利亚的维州就是个例子,在2008年,当地能够提供救护车服务的组织合并成为一个官方机构,区域内所有的救护服务都通过该机构完成,不管是紧急的还是不紧急的。结果就是,尽管有好几百个各地分支,还是人手紧张,特别是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偏远地区,去年有过好几起因为救护车到位不及时而耽误治疗、病患死亡的案例,有的甚至还闹上了法庭。另一方面,尽管该州参加了医保的人使用救护车是免费的,可是无医保人员就得缴纳高额的费用,拒载或者讨价还价倒是不会,可事后的高额账单让该州饱受诟病。最终,该州急救部门作出一个计划,每年转十几万不棘手的医疗服务去别的健康部门,自己腾出手来处理迫切的需求。

总之,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先把公共服务属性的救护车服务和市场导向为主的救护服务给分开。在此基础上,才是加大公共服务属性这部分公益性质的问题——港台地区的免费;美国很多地区收费,但是对于弱势群体免费,并且还有专门的救护车保险可以加入,都是可以探讨的方向。

结语

光是在腾讯网的相关新闻中,一天不到就有九万多网友对此事发表了评论,可见大家的关注。这也再次给我们公益与市场不分的救护车系统敲响了警钟。要知道,救护车还只是急救系统的冰山一角而已。

新闻立场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本期评价

查看所有评论 人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王杨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