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建厂:“世界工厂”逆袭美国?

浙江一家纺织民企准备花费2.18亿美元赴美国建厂,很多媒体都认为这是中国制造业的新动向。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这两年的蹿升速度非常快。到底如何解读这样的“逆袭”呢? …[详细]

的确有“逆袭”之象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这两年突然井喷

2012年,中国大陆对外投资创下84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全球对外投资经济体中,从第六位蹿升到了第三位。最醒目的是对美投资,2012年同比增长了123.5%,使得美国成为继中国香港之后的中国大陆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地。最新的数据是,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90%,速度冠绝其它各国和地区。

如此火箭般的增长速度,到底都怎么去美国投资的呢?有一个来自美国国务院的数据是,“中国对美国的绿地投资和收购急剧上升,从2009年不到5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67亿美元。一家私人研究机构估计,中国投资为美国提供了3.2万个就业岗位,而5年前该数值尚不足1万。”文中所提到的绿地投资主要就是指在美新设工厂这样的活动,一般来说并购是不会为东道国增加多少就业机会的,而绿地投资则相反。一个具体的佐证就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亚洲代表处代表林新伟介绍,正在跟他们接洽投资事宜的中国民营企业五花八门,包括无纺布、机械、化工塑胶、橡胶制造业等。他估计2014年会有更多在美建厂的项目将宣布,其中有四个项目投资额达5000万美金以上,最大的一个投资达到4亿美金,可以创造约七八百人的就业机会。

如此一看,对于有着中国是“世界工厂”惯常印象的人们来说,就很是奇怪了。…[详细]

井喷背后有两大因素在推动

第一大因素:经验——面对贸易壁垒,到出口市场投资设厂是一种企业自保

一说到中国企业对美投资,许多人都会拿八十年代的日本做例子。日本在美国接受外商总投资的占比从1980年的年的6.2%上升至1990年的20.7%。如此飙升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呢?日本的通产省就在1980年到1986年对这些赴美投资的日本企业做了个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企业主要动机都是“避免贸易摩擦”。在当时,日本对美国有着巨大的贸易顺差,海外市场关系着许多企业的生死存亡。贸易壁垒就成为压在日本企业心上的一个大石头。既然从我这里出口东西过去会受到限制,那么,我干脆直接去美国买厂或者开厂。

今天的中国企业有着相似的背景。很多出口企业都面临着挥之不去的贸易壁垒压力。比如2012年,中国玻纤称将在美国投资3.31亿美元(约合20亿元人民币)建设一条生产线,公告中就提到应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海外反倾销压力。

第二大因素:大环境——除了人工,美国许多成本更低,投资环境又相对透明、成熟

很多企业先迁去了东南亚很多企业先迁去了东南亚

贸易壁垒阴影其实笼罩着中国企业很多年。许多中国企业在七八年前就在东南亚地区设厂。因为欧美的贸易壁垒并没有涉及这些国家。这里面也有劳动力成本因素,随着中国该项成本的增高,一些外商也逐渐把在中国的制造企业搬到东南亚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耐克,在2010年,越南已经超越了中国,成为耐克最大的制造基地。如此一说,搬到邻国去岂不是比漂洋过海去美国投资开厂更省事?

问题就在于,大家逐渐发现,在这些东南亚国家,尽管劳动力成本低,可别的隐形成本和政策风险不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是一个,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对抗压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就更是考验了。…[详细]

而这时候,随着页岩气的开发,美国在包括能源上的各种成本优势逐步体现。能源价格便宜又供应可靠,工业用地成本更低,同时还有发达的基础建设和物流体系。除此之外,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还有个因素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举个例子,在美国设厂的这家纺织企业就表示,在当地的电价是在中国国内的一半。美国很多地方也在积极招商引资,给予相关企业扶持和优惠。整个操作过程也更为规范和透明。这些都足以抵消掉劳动力因素了。所以不止是中国企业,印度、俄罗斯等许多地方的企业也都去美国开厂。像是纺织业,印度孟买的两家企业去年都相继宣布在美国设厂。

除了能源等优势外,美国现在的棉价也比中国低很多,所以成本优势明显除了能源等优势外,美国现在的棉价也比中国低很多,所以成本优势明显

事实上,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这两年美国都力压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对外直接投资接受国。别的国家都来美国投资,美国自己的制造业当然也有迁回的趋势。波士顿咨询公司就预测称,运输产品、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等多个行业的制造业将回归美国,所涉及产值约占美国从中国进口额的30%。(延伸阅读:《“中国制造”打败“美国制造”只是假象》)…[详细]

被推动后,新建工厂对制造业而言是更稳妥的做法

和高调并购比起来,投资设厂对制造业来说更务实,受政策风险影响小

投资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直接买现成的,好处是可以利用被并企业已有的品牌、技术、人才和经营资源渠道。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各种民族情绪,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大。失败的并购案例不少,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国内的龙头企业都曾经碰壁。另一条道就是自己去美国建设工厂。这样做能够给地方上带来很多的税收、工作机会等利好,所以美国许多州都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中国企业去。比起并购,特别是大规模的“高调并购”来说,这是一条更为稳妥、保险的道路。日本人的教训就在此,他们最初以超高价位买洛克菲勒中心等事件引发了许多美国人的反感,由此甚至诞生出一个“日本公司学派”,认为日本企业的对美投资是政府和民间勾结的阴谋。而以车企为代表的日本企业最后选择的办法就是赴美设厂,并且与当地社群搞好关系,依然赚得盆满钵满。

除了政策因素而外,还有一个次要点就是,建厂对于很多本身以美国为市场的制造行业来说也更为灵活,选址可以更靠近自己的销售地,规避工会等风险(工会在美国各地的力量强弱不一),而且美国的一些基础性的制造业本身工厂设施可能也陈旧落后,翻新不易,还不如新建厂房划算。

那么,制造业赴美建厂到底是胜利的逆袭还是资金的流失?

适时、灵活地“走出去”当然是好事情

很多人会说,那么中国企业都赴美设厂了,岂不是税收、工作机会都给了美国人?先不论本身企业出口交不了多少税(出口企业享受退税政策)。从另一个层面想,这些企业实际上变成了跨国企业,而它们在美国设厂其实不仅仅赚回了美国市场的钱,本身也利用了美国的资金、技术、优惠政策。像是一家在美国建厂的中国铝业公司,就已经考虑到利用当地大学的科研优势培养自己的人才回国了。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显示,优秀的全球性企业有52%的收入来自本土以外的国家。反观中国企业,即使作为吸金能力最强的工商银行,其境外收入也仅占总收入的3.49%,而不少资源性企业及垄断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则更低。所以“走出去”其实是一个双赢的事情。

一些民企在设厂上更为灵活和积极。这可能跟进出口贸易的性质有关,2012年,在我国的进出口中,国企的比例只有外贸总值的19.4%,而且出口将近是进口的一半;反观民企,占我外贸总值的31.6%,出口远大于进口。所以,打入美国本土,民企的动力自然更大。

美国一家智库的研究也显示,2003年到2010年间,中国企业赴美的230项投资中,74%是私营企业,不过在投资额上,国企占总额的65%,几笔并购就是大头。

当然,也要放在制造业外迁的苗头下考虑,这也是投资环境的全球竞争力问题

不管是占比还是总量中国制造业收到的外商投资都呈下降趋势不管是占比还是总量中国制造业收到的外商投资都呈下降趋势

有人曾经把制造业比喻成游牧业,特别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产业,自然要一直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进军。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开始,一些经济报道就关注起中国的制造业外迁问题。民企和外企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主力,这两种性质的制造业外迁的趋势也是同步的。不管是去美国,还是去东南亚,其实都看出了一个问题,投资环境的竞争也是全球化的,美国不仅仅吸引了中国的纺织厂也同样吸引了印度的。然而,这样的趋势本身也是促成说了无数次的产业更新换代的机会。

举个例子,不少赴美建厂的报道中都会提到环保成本问题,然而,这些中国工厂都会强调自己的技术绝对符合环保标准,这不会给自己带来成本压力,在国内是执行力的问题。可见,一个好的、可持续性的投资环境有建设的可能,环保掐不死中国企业。而要吸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落根中国,就需要技术水平更高的产业工人,需要更便捷高效的物流体系,需要更加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详细]

结语

中国企业赴美设厂是为贸易壁垒形势所迫,也是为越来越高的成本压力所推。放在一些低端制造业外迁的趋势下,不啻为一次产业更新换代的机会,也点出了全球化下投资环境的竞争问题。而一个良好的愿景是,中国制造业不仅从外国市场赚更多的钱,也可以让中国消费者花更少钱买到更多附加值高的制造品。

新闻立场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本期评价

查看所有评论 人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王杨
+收听
提问

同步:

还能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