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材盗版缘何愈演愈烈

杜羽 时评作者

大学生使用盗版教材的问题,由来已久,屡禁不绝。近日,又有媒体报道,某地高校的不少学生或从书店购买盗版教材,高校教材盗版有愈演愈烈之势。杜绝高校教材盗版,既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版权意识,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版权执法监督力度,斩断制作、贩卖盗版图书的利益链条。与此同时,对于推荐使用教材的教师、院校以及教材的编写者、出版者来说,更应该从提高正版教材使用效率、降低正版教材使用成本上多动些脑筋。

对于中小学教科书的定价,国家明确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微利”的原则来确定。高校教材则没有特殊政策,多是市场定价。与中小学教材相比,高校教材种类繁多,同一门课程,不同学校、不同的院系甚至不同的任课教师,所指定的教材都不尽相同。而且高校教材更新换代速度快,即便是讲授同一门课程的同一位教师,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的学期选用不同的教材。这使得单一品种的高校教材印量有限,出版印刷的平均成本高于发行量极大的中小学教科书,其定价与市场上的普通图书差别不大,有的可能还会略高一些。大学生一般每学期要选修多门课程,将全部正版教材购置齐全,再加上购买部分参考书的费用,确实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不过,一些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盗版教材,不仅仅是因为盗版书价格低廉。在很多大学课堂上,教师授课并不完全依赖于某本教材,而是以自编的讲义、课件为主,通过打印、电子邮件等形式将这些课程材料分发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只是相对重要的参考书,只是期末考试前值得信赖的复习材料。特别是一些高校教材编写水平不高,不具备存藏价值。有的作者、出版社将教材视为敛财的工具,明明有经典教材珠玉在前,却非要另起炉灶挖土烧砖,重新编写、出版一套教材推荐给学生。据统计,有的高校基础课,全国有近500家出版社出版了逾千种教材,这其中难免有粗制滥造的情况。那些虽是正版但编写水平不高的教材,被大学生视为“用过即抛”的消费品,而不愿意为其付出太多的费用。

目前,纸质图书价格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大幅降低高校教材定价似乎并不现实。在慕课、网络公开课日渐流行的当下,不妨多为大学生编写、制作更多价格低廉的数字化教材。美国著名的物理学教材《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就有其官方网站,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读这部教材。国内一些高校和出版机构已经开始进行编写数字化教材的尝试。

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料室藏书,推动经典教材的循环使用,也不失为对抗盗版的另一种方法。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同学一入校,就会收到一套影印版《十三经注疏》。这部大书是古典文献专业的必读书,当时定价二三十元,很多同学无力购买。入学发书、毕业交还,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高校及周边复印店的侵权盗版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相关出版社积极举报盗版教材制售情况以维护自身权益。让高校真正走出盗版图书“重灾区”,不仅要打击盗版,而且需要多管齐下,关心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教材建设、使用等方面下功夫,把正版做得更有吸引力。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yum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