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补碘”20多年,调整一刀切补碘此其时矣

郑山海 时评作者

一刀切补碘,难免导致部分人群碘过量。相形之下,科学与精准补碘更为合理。

1994年施行至今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将迎来重要调整。5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了征求意见稿全文,全民用盐补碘的情形,将会被多样的食物摄碘替代。

对于实施了20余年的“全民补碘”,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拉锯战持续至今,争议的焦点集中于一刀切补碘是否会导致部分人群碘过量。这也让此次调整备受关注。

碘虽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对我国多数居民而言,却不可或缺。因为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处于内陆,食品中的碘含量多先天不足,因为缺碘而引发的疾病,一度是影响我国全面健康水平的重要负面因素。

缺什么就补什么,既然食品中的碘含量不足,给食盐加入一定含量的碘,该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也是早些年“全民补碘”的主要考量。事实也是如此,推广含碘盐后,困扰人们的大脖子病、呆小症等因缺碘引发的疾病,几乎是断崖式地减少。

但物极必反,碘也不是多多益善,摄入多了,人的健康同样会出状况,比如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事实上,这二十多年来,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含碘丰富的鸡蛋、猪肉等过去餐桌上的“奢侈品”,现在已是家常菜。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正常饮食就可以获得足够的碘,在此情况下,若还要强制使用含碘盐,就有点多余了。

任何法规,都必须随着时代改变。既然饮食结构变了,针对食物碘摄入不足而出台的碘盐政策随之调整,也属于顺势而为。

本次征求意见稿明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差异化干预、科学与精准补碘”的原则,强调针对不同地区、人群,科学指导其选择食用加碘食盐或不加碘食盐,或选择不同浓度的加碘食盐。这显然更合理。

在现在形势下,全民都用补碘盐固然有问题,但这不意味着,就该把补碘诉求全部寄托在日常食物中,不用含碘盐了。保证个性而有效的补碘策略,也该成为取消强制补碘盐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有些配套措施也该提上日程:首先是要加强科普,把常见食物中的富碘食物和贫碘食物明确告诉大家,让人们大致知道,只要经常食用了哪些食物,就可以不必担心缺碘的问题。其次,不妨建立碘水平检测机制,让人们定期检查一下尿碘水平,特别是那些停用了含碘盐的群体,在两三个月后看看体内的含碘量是否正常,目前的饮食习惯是不是符合碘摄入的需要。有了这样一个指导信息,该不该选用含碘盐,人们心中就会更加有谱了。

行为和政策的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走势。补碘从单一的选择,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时代进步的表现。这样的“因时制宜”,不止应体现在补碘政策的变化上,也该反映在更多制度法规与时俱进的沿革中。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