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拒绝挪用军饷赈灾,导致明朝陷入两线作战

[摘要]崇祯七年,西北地区发生大旱灾。

明朝末年,社会动乱,天下纷争,如何稳定局势是当时最重要的话题,崇祯皇帝手下并不缺乏有识之士,他们也给出了不少建议,其中最值得称赞的便是太常寺博士吴甘来给出的答案。

万历二十七年,吴甘来出生于宜丰潭山镇,作为怀宁县令吴之才的次子,吴甘来极其聪慧。据史料记载,吴甘来四岁就能熟背父亲口授的诗文,而且记忆力很强,十天半个月也忘不了。在小孩子中间,吴甘来向来有领导气质,是一个天生的孩子王。五岁时,吴甘来进入私塾学习,不到数月便将书本背熟,对于云台二十八将这样的英雄人物更是耳熟能详。即便拥有如此天资,吴甘来还是每晚熬夜苦读,挑灯夜战,经常读书到天明。

吴甘来的父亲在做官时,对贪赃枉法之徒十分厌恶,惩办力度极强,对百姓宽厚,体恤民情,经常缩减赋税。受家庭影响,吴甘来自然也十分痛恨欺诈百姓的贪官污吏和恃强凌弱的地方豪强大族。年轻时,吴甘来就仰慕大诗人梅子真,还专门前去拜谒梅子真墓,并联合身边朋友,仿照前人组建了诗社。

崇祯元年,吴甘来考中进士,被授予中书舍人,崇祯五年改任刑科给事中,后授南京太常寺博士。吴甘来在任职期间,对国事极其关心,常常上疏崇祯皇帝,陈述对国家政治、经济、民生、人才选拔等方面的真知灼见。当然,由于吴甘来刚正不阿的作风,得罪了不少权贵,但清廉奉公的名声也被百官所称赞。

崇祯七年,西北地区发生大旱灾。山西、陕西等地农民种植的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们只好啃树皮、吃草根充饥。饥荒迅速蔓延的地方盗贼横生,行人不仅经常被打劫,甚至还可能被吃掉。吴甘来了解到灾情严重,立马奏请崇祯皇帝下令发放粮食,赈济灾民,稳定局势。但是,崇祯皇帝却以要和后金及农民军作战需要军饷为理由,驳斥和拒绝了吴甘来的请求。

其实,吴甘来此时的建议是当时让明朝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最好建议,军饷可以很快凑齐,但如果百姓听到造反的农民军来了就欢天喜地前去迎接,政府军遇到农民军就望风而逃,这种后果必定不堪设想。平定天下,最缺的不是军饷等物资,而是能不能笼络住人心,不让饥荒的百姓加入起义的农民军部队,只有这样才能让明朝的统治能得以维持。

然而,崇祯皇帝并未采纳这个正确的建议,最终导致明朝的农民军越打越多,而随之而来的税赋也拖垮了明朝,崇祯皇帝不但没有平定天下,自身也落了个吊死煤山的下场。

参考文献:《明季北略》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