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过年:驱傩、放爆竹、换桃符、传座吃

[摘要]在大门口又会一番热闹,家家户户又会换桃符、贴门神和春联。

今天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除夕,也即是腊月三十,明天就是农历狗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春节,作为我国从古至今国人最看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家人最热闹的时刻。那么,在古代的唐朝,过年会是什么样的呢?

古代的社会里,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但是,古人们对过年的热闹庆贺,远远超过了现在的我们。

除夕之夜,长安城里充满了熙熙攘攘、活蹦乱跳的人群,这些人玩的就是“驱傩”,也就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驱除鬼怪妖孽、保平安祈求祥瑞的一种活动。

驱傩(nuó)一般领头的是一对男女,戴着老翁、老婆婆的面具领舞,在他俩身后的是成百上千个戴着小孩面具的,叫做护童辰子;另外的人就是戴着各种鬼怪面具,来当反面角色。大家边走边跳,大部分人以凑热闹为主。

唐朝诗人孟郊的有一首《弦歌行》来形容驱傩的热闹:

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

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

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

古代的城镇里也没有路灯,平时只能依靠月光星光来照路。但到了除夕这晚,家家户户院里都会点着大火堆,唐朝人一般把这叫做“庭燎”,冲天的火光会透过院墙和大门,从而把街上照得明亮些。

在火堆旁边,家里的十几口、几十口人会坐在席上吃年夜饭喝团圆酒,喝到尽兴时,便会手拉手地边唱边跳,可谓是热闹非凡。

那个年代还没有火药做成的鞭炮,所以,快到子时的时候,家人们就会把准备好的爆竹拿出来,所谓“爆竹声声辞旧岁”,因为竹节中有空气,被火烧爆的时候自然会噼里啪啦地响,从而达到驱除鬼怪的寓意。

当子时到时,街上就会钟鼓齐鸣,这是辞旧迎新的一刻。在家里守岁的人们纷纷起身,晚辈给长辈行礼,奴仆们给主人叩头,互相说一些吉利的拜年话。唐朝还没有压岁钱一说,有钱的家里或许会准备点特制的金、银、珠宝等贵重的饰品,在过年的时候送给小孩,以取个吉利。

当除夕之夜过去,天刚刚亮的时候,家人们又会在庭前烧些爆竹,这叫庆元日。唐朝时把大年初一叫做元日,也叫做元旦,跟我们现在公历的一月一日的元旦节可不是一回事。

这时,会在院子里栽一个很长很长的竹木竿,底部埋在土里,竿顶飘着布做成的长条形旗子,在寒风中飘荡。唐朝人在大年初一里悬挂起这种幡子,是用来祈福家人长命的。

随后,在大门口又会一番热闹,家家户户又会换桃符、贴门神和春联。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描述的就是这一刻: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早上这番折腾下来,人们也累了,饿了,那么,就是古代人们在过年时最期待的时刻了——上菜,开吃开喝。正月初一的时候,基本上是家家户户都设着酒宴,邻居们此时互相拜年,大都是可以一路吃过去,这叫做“传座”。

最后,再说说皇帝与大臣们的过年,除夕夜,长安城里的大臣们都会进宫,陪着皇帝去守岁,一起饮酒赋诗作乐。在宫中熬一夜后,到第二天破晓时,便上早朝。

唐朝时元日的大朝会,大概是一年里最隆重的朝会之一了,不但在京师的文武百官必须上朝,不准迟到,而各地的地方官也会派使者或者自己亲自进京朝贺,有时附属国也会派人来送礼朝贺的。

本文参考文献:《唐朝穿越指南》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