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猛臣肃顺是怎样被慈禧踢出局的

最新文章国家人文历史熊崧策2018-02-08 18:30
0

[摘要]慈禧太后上路后,有一种说法是肃顺曾派杀手行刺,不过没有得手,电影《垂帘听政》也如此描绘。

农历九月二十三日(1861年10月26日),在热河的皇室起驾回京。按照过去的规矩,新皇帝一路上每天要先把大行皇帝的灵柩送走,然后赶在灵柩之前到达驻跸行宫迎接。考虑到载淳太小吃不了这个苦,因此,大臣们上奏建议载淳先行回京,在东华门外恭迎灵柩即可。这就给慈禧早到京城准备政变创造了时间。

临走之前,已经觉得没什么威胁的肃顺等人犯了个大大的昏招,大概是觉得自己职务繁重,他们主动卸掉了銮仪卫、步军统领的职位,并交出了上虞备用处、向导处的职权,这几个职位都和皇帝出行的保卫工作有关,特别是步军统领,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兵权在握。两宫太后就这样轻松地解除了肃顺等人的兵权,新任命的接管这几个部门的官员,都是奕的人。

肃顺的昏招还没出完,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分工——肃顺跟着咸丰的灵柩在后面慢慢走,其他七个人跟着两宫皇太后和小皇帝率先回京,这就等于是八大臣来了个“首尾分离”,肃顺没帮手,其他七人缺了主心骨。

慈禧太后上路后,有一种说法是肃顺曾派杀手行刺,不过没有得手,电影《垂帘听政》也如此描绘。这出自曾经在二十世纪初在慈禧身边待过几天的德龄的叙述,完全不可信。德龄写了很多晚清宫廷的书,文学描写的成分很大。分析当时形势,肃顺就根本没把慈禧当做一个对手,杀她机会一大把,更用不着使出这种手段。

九月二十九日(11月1日)下午,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到达京城,不顾鞍马劳顿,当天就和奕商定第二天政变事宜,并且更换了大内侍卫。而一同到京的载垣和端华,安心回家休息,啥事没干。

九月三十日(11月2日),两宫太后召见留在京城的王公大臣们,载垣、端华不在此列,来的人以奕同党为主。慈禧没有向众人提及政变的事情,只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控诉肃顺等人欺负他们孤儿寡母的暴行,说肃顺完全和董卓、曹操对待汉献帝一样,然后征求大臣们对此事的看法。和肃顺结仇很深的大学士周善培心领神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说:“先令解任,再予拿问。”慈禧太后点头称善,然后拿出早已拟好的上谕,宣布肃顺等人的罪状。

当奕向载垣和端华出示将其治罪的上谕时,没有了肃顺顶在前面壮胆,两位王爷只得束手就擒,被夺取冠带押出隆宗门。八大臣去七,只剩下最为棘手的肃顺了,此时他才走到密云,对京城发生的事情毫不知情。当天晚上,他安置好咸丰的灵柩,搂着妻妾入眠。深夜,睿亲王仁寿和醇郡王奕抵达密云行宫,在奕同党掌管的上虞备用处、向导处的配合下,兵丁一拥而上,砸破大门,解除了肃顺亲兵的武装,直扑肃顺的寝室。肃顺听见外面喧闹,知道大事不好,虽然扯着嗓门骂骂咧咧,但已无任何反击能力,很快就被擒获,押赴京城。

十月初六(11月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宣称那封由大臣代笔的遗诏是八辅臣伪造,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奕和慈禧没有扩大打击面,把肃顺和其他官员的通信一把火烧掉,以拢络人心,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手腕。

十月初九(11月11日),上谕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明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加封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奕、文祥、胜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晋爵。

这次政变造成了慈禧和奕共同执政的朝局,人称“叔嫂共和”。不过,没有人能够和慈禧分享权力,1884年,她又玩了一次政变,将奕为首的军机大臣全班罢免,史称“甲申易枢”。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