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者血液送检流程不能存在漏洞

司马童 时评作者

近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警方向媒体通报了一起醉驾者指使他人调换送检血液样本的案件:为了逃避醉驾处罚,谭亮(化名)指使在德阳某医院上班的女朋友沈丽(化名)调包血液样本。沈丽为了男友以身犯险,让同事周某、何某帮忙,最终四人都因涉嫌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被依法刑拘。

上述这起据称是“四川首例”的醉驾者送检血液掉包案件,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老话,醉驾者不仅本人触犯法律,还让他的女友和另外两名“友情帮助”的医务人员受到牵连。

坊间向来有一种共识,即“熟人好办事”。上述案件中,因自己女友的同事恰好负责酒驾血样检测工作,醉驾者谭亮就事先联系和安排好,像变戏法一样,让自己的呼气式酒精检测浓度从现场检测的149mg/100ml,变成了化验结果中的血液中酒精含量为0。倘若不是严守职责的交警部门一查到底,这事可能就被这招虚假检测蒙混过关了,也让这起酒驾被查者逃脱惩罚。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勿饮酒开车”……这些苦口婆心的忠告和规劝,似乎总对一些人不起作用。与前述案件如出一辙,2014年,安徽枞阳县同样揭开过“酒驾血样遭掉包,医生护士被刑拘”的“酒精为0”猫腻;2013年,更爆出过浙江温州某公务员醉驾被查,在抽血送检过程中,一协警充当内鬼,将当事人母亲的血液拿去替代后被发现的事件。种种试图钻醉驾检测空子的案件说明,血液检测得来的数据虽然很过硬,但要做到让妄图掉包者无机可乘、无隙可钻,确实需要将防范的篱笆扎得更为牢靠和紧密。

严查酒驾,深得民心。但在局部地区和一定范围,由于人们存在“熟人好办事”或者“权力能消灾”的心态,酒驾被查后“漏网之鱼”的存在,并非绝无可能。我们有理由存疑和担心,有些人会不会因此而“化险为夷”?就像温州某公务员醉驾被查的那起案件,最初其现场吹气检测是106.5mg/100ml,属醉酒驾驶;而过了一夜的检测结果,则显示送检血液中乙醇含量仅为20.7mg/100ml,最多只能判定为酒后驾驶。比起“酒精为0”,那种大事化小的掉包伎俩,更难被察觉与戳穿。

要让所有驾驶人都能开车滴酒不沾,自觉抛弃侥幸心理,就酒精检测这一关而言,至少要关注于两点:一是要从送检流程上继续堵漏补缺,杜绝可能出现的人为操控和钻空机会;二是不能只对“酒精为0”保持清醒,更要警惕大事化小的“次优选择”掉包现象。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