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马关条约》谈判中蒙受了怎样的屈辱

最新文章康狄的朋友圈岳忠豪2018-01-08 10:51
0

[摘要]苦辩无果后,李鸿章最终在条约书上签了字,也背上了身后的滚滚骂名。

甲午之役,清廷节节战败,被迫遣使赴日本求和。清廷派全权大臣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署湖南巡抚邵友濂赴日和谈。张、邵二人被日方指斥不具“全权资格”后,谈判破裂。光绪在“战和皆无可恃”的情况下,予李鸿章全权,令其赴日和谈。在此期间,日军仍重创清军,攻陷威海卫,俘获北洋海军残余舰船,由此,日方在谈判桌上取得了绝对的筹码。在谈判期间,日本对中国屡次施压,强势的军威和清朝孱弱的国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谈判伊始,李鸿章建议先停战,再议和。伊藤博文要求:占守大沽、天津、山海关所有城池堡垒;清军驻各处的一切军需由日本军队暂管;天津至山海关铁路由日本军务官管理;停战期内,军事费用应由中国支补。应允以上条款,才能继续谈判。这等于把京畿要防全部交与日军,李鸿章连呼“过苛”,不肯妥协,双方意见分歧,停战拖宕不决。直至李鸿章在谈判归途中遭日人持枪袭击,为应对国际舆论的压力,伊藤博文才亲赴广岛向天皇禀商,“将前所不许不索要款之停战一节,现行应允”。谈判事项才算得以推进,有人认为李鸿章这一枪挨得值,虽说戏言,但也道出了谈判桌上中方无奈的弱势地位。

2、马关谈判之前,日方为防列强得知款项内容,干涉谈判,对条约内容保密甚详。直至中日停战后,日方才和盘托出条约款项。陆奥宗光(下称陆)和李经方(下称李)之间有一段对话,将日方的态度表露无遗。

陆:为了便于阁下理解条约文书,条约文本已附加了英文和汉文,阁下确定三到四日可答复的话,我方今晚就将条约明示。

李:条约书已经拟定了?

陆:是的。以日文、英译文为主,并有尚存不足的汉译本。

李:条约是三种语言记录的?

陆:是的,我的想法是贵国一定会同意,不过直接用印、署名而已。方便起见,我方已(将条约各文本)缮写完毕了。

李:汉译本也已经完成了?

陆:是的。已经命楢原(陈政)翻译了,还请中方对照日文和英译文审视中文本的不足之处……

日方虽说请中方对文本再行审视,实际上并不与中方商量具体条款,直接拟定三种文本,迫中方直接接受,其倨傲的姿态已可见一斑,中国也难逃任其宰割的命运。

3、条约条件公布后,在具体谈判,日方要求中方对条约不得擅加修改,“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一贯擅长“以夷制夷”的李鸿章,无论如何联络俄德法等国,极尽纵横捭阖,也只将赔款从三万万两减到二万万两,领土割让少有进展,伊藤博文甚至威胁“广岛已做好出征准备……当然在停战期中,必须严守停战义务,但一旦时机到来,将立即进发而毫不犹豫。”李鸿章最终向清廷报告,“力竭技穷,恳速请旨定夺”。苦辩无果后,李鸿章最终在条约书上签了字,也背上了身后的滚滚骂名。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热门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